第24章 近代對黃帝的祭祀(1)(1 / 2)

引子

一、概 況

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陝西省民主革命力量在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影響下,不斷發展壯大。井勿幕三次由日本回陝,首先召開了一次同盟會會員大會,成立了陝西分會,選出李仲特為陝西分會會長;同時作出決議,聯合新軍,如“慕親會”“哥老會”“刀客”等力量,推動革命,以與全國形勢相配合。

1908年重陽節前,同盟會在西安大雁塔召開了一次會議,有人提出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在陝西行不通,經討論改為“土地國有”四個字,以利宣傳。接著便討論重陽節祭掃民族祖先軒轅黃帝陵墓的事,決定在黃帝陵前宣誓,借以表示複興民族的決心。會上推定郭希仁、張讚元起草祭文,並約會鄰省在陝會員,一同前往祭祀。同盟會員這次決定要在黃陵前宣誓,實質上就是對清朝統治者的宣戰,是革命行動的深入和發展的標誌。為了保證這一行動的順利進行,必須事先做好安排,所有參加的人,利用各種關係,采取各種方法做好隱蔽工作。於是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獵戶,有的找到官府證明或介紹,有的假借仿拓古碑之名,帶著一群化裝的拓字工人前往。獨僧人吳虛白以和尚身份遊到黃陵。到達黃陵後,就商定指派“總管司”2人,“外巡司”2人,“內巡司”1人,以防風聲外露。各省到達黃陵的計有:陝西16人,四川7人,甘肅、山西各3人,廣東1人,共20餘人。

祭典儀式是相當隆重而樸素的,與祭者本著“祭如在”的精神,跪伏黃帝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獻酒完畢,恭讀祭文時,人人落淚,有的嗚咽流涕,有的放聲大哭。祭後各人麵容均似有無限心事。其中吳希真年歲最幼而天真,竟兩三天吃不下飯,可見所受感動之深。與祭者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文字動人,不若儀式之有聲有色,深刻有效。”從此,同盟會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祭掃民族祖先一次。每年祭掃時,必須有“告墓文”,後改稱為“誓墓文”,其主要內容是向祖先奉告一年中的活動情況,以表現“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精神,表示決心保證完成未來的任務。此外,還定出戒律:“不準陷害同人”“不準自私利祿”,違者應該跽伏祖先靈位之前,受主祭人“當頭三棒”之罰。由於大家遵守甚嚴,曆年沒有發現違反戒律的人,所以“戒棒”也就沒用上。

1912年3月,孫中山委派一個由15人組成的代表團,赴陝西中部縣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大總統名義,為軒轅黃帝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祭詞,交由代表團恭祭黃帝陵時宣讀。可惜,這份祭文手跡已經遺失,但他寫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首詩詞,至今卻牢牢刻印在人們心中,並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中華開國五千年,

神州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車,

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193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推舉委員張繼、邵元衝,國民政府派鄧家彥,陝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馮欽哉、雷寶華、李誌剛、宋誌先等,致祭於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並確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歲歲舉行儀式。掃墓代表原定於4月5日晨赴中部縣(今黃陵縣),因雨延期。6日下午5時抵達中部縣後,當即謁陵行禮。7日晨8時,各代表齊集陵前,中部縣各機關人員及民眾有5000多人參加了祭祀活動。

1936年清明節,中國國民黨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前往橋山祭陵。邵力子主祭,楊虎城陪祭,省府秘書高崇福讀祭文,中部縣縣長王幼成為司儀,祭儀完畢,並謁拜軒轅廟。

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從2月到9月中旬,國共兩黨就合作抗日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了共祭儀式。上午10時,中國國民黨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涵(林伯渠),各自攜帶祭文來到橋山,列隊鳴炮致祭,並各自宣讀祭文,參加祭祀的有千人以上。祭典由張繼、顧祝同、孫蔚如等主祭,陪祭者有廣西國內考察團張任民、梁壽笙、王讚斌、梁朝璣、王遜誌、尹承剛、黃學禮等,與祭者有西京籌備委員會秘書主任龔賢明、西安綏署交通處長李百朋、省銀行經理李維城等,舉行掃墓典禮。祭台最前為主祭官,稍後為與祭團體代表,下為地方團體、學校及部隊之參加典禮人員。今黃帝陵廟碑亭立有毛澤東在1937年手書祭黃帝陵文稿碑。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於推動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