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隻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會在我們麵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愛因斯坦
烏爾姆是德國南部施瓦比亞地區一座古老的小城。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誕生在這裏。
這是一座位於阿爾卑斯山麓多瑙河左岸的享有盛名的城市。
早在4世紀,烏爾姆就是當時最先進、最繁華的城市。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重要,德意誌的曆代王朝,都在這裏屯駐重兵,修建工事,使小小的烏爾姆城變成了與其規模不大相配的大軍事要塞。
同時,曆史上外族對德意誌的入侵,也往往會光顧烏爾姆。時過境遷,這些侵略者已經不複存在。但是,由這些不同民族的入侵者所帶來的異族、異教的文化,卻在烏爾姆人的地方文化中留下了難以祛除的痕跡。對多種文化因素的接納和吸收,使得烏爾姆地區的居民具有寬闊的眼界、豁達的胸懷、寬容的民族和宗教感情以及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熱愛。這一切,都和當時德國盛行的“普魯士主義”所包含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傲慢自大以及對戰爭的渴望,形成鮮明的對照。
烏爾姆居民所使用的施瓦比亞方言,溫柔悅耳,聽起來好像唱歌一樣。這使駐紮在烏爾姆城的普魯士軍隊的士兵自慚形穢。他們的德語講起來生硬、呆板,聽起來結結巴巴、聲聲刺耳。平常說話也好像是在吵架一樣。
19世紀80年代的烏爾姆城,仍然保留著古老的城市特點。狹窄而又彎曲的街道,幹淨整潔。帶尖頂的房屋,好像筆直參天的樹林。其中,以15世紀建造的哥特式的大教堂為最高建築物。它高達160米,從塔樓上可以一覽百裏之內的河流、山川和平原,遠眺阿爾卑斯山和巴伐利亞圖畫一般的景色。
烏爾姆城的大約3萬居民,有三分之二是天主教徒,三分之一是新教徒,還有數百名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大家和睦相處,從來也沒有因為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產生矛盾,更不用說像其他地區那樣發生戰爭!
烏爾姆城的風氣,是講求實際、崇尚精湛的藝術和技術。“烏爾姆煙鬥”不僅技術精湛、耐用,而且美觀大方,完全是一件工藝品。小小的煙鬥,聞名全德國,遠銷全歐洲。
愛因斯坦的家庭,就是居住在烏爾姆城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猶太人家庭。
同其他猶太人家庭一樣,愛因斯坦家族也崇尚自由、寬和的精神,充分體現出受到當地施瓦比亞文化風俗同化的傾向。
這種家庭氣氛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在晚年曾經寫道:“我從來沒有全身心地屬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也沒有屬於某一圈人,甚至也不屬於我自己的家族。”
實事求是地說,偉大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屬於科學,屬於全世界!
愛因斯坦的父親海爾曼·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麵頗具天分,但由於家庭經濟拮據,他不得不放棄了從小就非常喜愛的數學,棄學經商,在烏爾姆城裏開了一家電器商行。
海爾曼·愛因斯坦的堂弟魯道夫·愛因斯坦,住在離烏爾姆大約25公裏的海明根。兄弟之間互相關照,往來十分密切。
1878年,海爾曼·愛因斯坦和一位斯圖加特富有的麵包商的女兒波林·科赫在一座猶太教堂裏結婚。在前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中,魯道夫·愛因斯坦一家格外引人注目,因為魯道夫的妻子是新娘的妹妹,而他們的女兒,聰明活潑的小艾爾沙,後來成為愛因斯坦的妻子。
一對相親相愛的小夫妻,一個充滿溫馨和甜蜜的小家庭,似乎和烏爾姆城裏許許多多的家庭沒有什麼兩樣。可是,人們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個狹小、清貧而不乏幸福和歡樂的家庭,養育了一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海爾曼·愛因斯坦是個樂天派,自從娶了美麗溫柔的波林·科赫做妻子後,更是每天都笑口常開。
對於電器商行,海爾曼·愛因斯坦既不懂行,也不感興趣。回到家裏,他從來也不思考商行的事情,而是捧著他心愛的詩人席勒和海涅的詩集,高聲朗誦。興之所至,還要強拉妻子一塊兒欣賞詩人的傑作。
當然,海爾曼也有靜靜地坐在桌前,認真計算的時候。可那絕不是電器商行的賬本,而是海爾曼一生喜愛的數學題。
波林·科赫作為富家之女,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她喜歡文學,對自然科學也頗有興趣,時常和丈夫就一道數學題的演算方法展開熱烈的爭論。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兩人在解開一道趣味數學題或難題後,一塊兒開心地歡笑。
可是,波林·科赫最喜愛的還是鋼琴。每天,她都要端坐在鋼琴前,或輕或緩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流水,清澈悅耳,繞梁不絕。
經過海爾曼家門的路人,或聽見詩歌朗誦聲,或聽見演奏音樂聲,或聽見關於方程問題的爭論聲,誰也想不到這是一個小商人家庭,都以為這裏住的是遠離世俗的音樂家、數學家,或是隱姓埋名的詩人。
科赫懷孕了。
這一喜訊,給本來就充滿歡樂的小家庭,更增添了喜悅。
海爾曼每天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詢問“兒子”今天的“表現”如何。似乎他已經知道科赫肚裏懷著的是男孩。
晚上,海爾曼經常伏在妻子的身邊,為“母子倆”朗誦詩歌……
夫妻倆常常因為孩子的前途而“爭吵”一番。
海爾曼主張讓孩子長大後當一位數學家,實現他本人沒能實現的理想。
而科赫則堅決主張要讓孩子學小提琴,長大做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
科赫懷孕6個月後的一天,海爾曼下班回家,還未來得及問兒子的表現,科赫就萬分驚喜地講述了她的“奇遇”。
原來,科赫每天都拖著日漸沉重的身體彈奏鋼琴。可是今天,當科赫彈起她十分喜愛的貝多芬的奏鳴曲時,她清楚地感覺到,孩子在肚子裏麵動,似乎是伴隨著音樂在手舞足蹈!
年輕的母親深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他“聽”懂了母親為他彈奏的樂曲!
可惜,19世紀的人們還不懂得什麼是胎教。可是,海爾曼夫婦卻在無意之中,為他們的孩子進行了無疑是卓有成效的胎教!
1879年3月14日,海爾曼夫婦盼望已久的孩子出世了。第二天,海爾曼歡天喜地地去登記處,為兒子的出生登記。這份珍貴的登記證,有幸保存下來,今天仍然可以在烏爾姆城的市檔案館裏找到,上麵寫著:“烏爾姆,第224號,1879年3月15日,商人海爾曼·愛因斯坦,現居烏爾姆班霍夫街135號,信奉猶太教,人所共識,本日至簽名登記人處聲稱,其妻波林·愛因斯坦,原姓科赫,信奉猶太教,於1879年3月14日上午11點半在烏爾姆寓所產下一男嬰,取名阿爾伯特。經宣讀、確認、簽字:海爾曼·愛因斯坦。登記人:哈特曼。”
這位登記人哈特曼,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以後,逢人就講:“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那個小家夥,來到人世的時候,是我最先接待他的。”
當人們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後,竟然也油然產生一種羨慕之情。
於是,這位已經退休的老登記員,借愛因斯坦的“光”,也成了烏爾姆城一位頗有知名度的“名人”!
愛因斯坦的祖母得知孫子出生的消息,急忙趕來,用一雙顫抖的手,輕輕地撫摸孩子的全身,嘴裏叨咕著:“太重了,太重了。”
忽然,老奶奶的手停在愛因斯坦的頭部驚叫起來:“這是什麼,這是什麼?”
原來,愛因斯坦出生時,不但分量重得驚人,讓母親波林·科赫多受了不少罪,而且生下來時,後腦奇大,又有棱有角,讓在場的人驚奇不已。
愛因斯坦後腦與常人不同的異狀始終保持著,直至他去世。
當然,當時的人們,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顆與常人不同的大腦,創造出了非凡的科學奇跡,改變了世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在給新生兒取名字時,全家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討論。
按猶太人的傳統,孩子們取名一律要采用先輩的名字。這在19世紀的德意誌猶太人中間,是被始終堅持著的古老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