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裏斯班——澳洲的東海岸明珠,四百多年來這裏始終是整個地球的權力中樞,被稱為世界聯邦“永恒之都”。然而,無論是當年作為澳大利亞的一座名城,還是如今作為聯邦的主腦所在,行使著“君臨天下”的權威,素來有著“花園之都”美譽的布裏斯班從未喪失過清新淡雅的城市主體風格。置身其中,總能令人體會到行遊畫中的美妙意境。也許正是因為這份最能夠代表地球城市特色的獨特人文氣質,使各個星球國家的外交機構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久負盛名的布裏斯班女王大道作為使館駐地,久而久之,女王大道所在的老城北區也就成為了外僑的聚居地。
然而,優雅僅僅是布裏斯班的一麵而已。在城市的縱向延長線上,建築著一座幾乎與老城規模相當、絕對現代化的新城——西都市。那裏才是聯邦中央政府所有職能機構——聯邦部長會議、議會眾參兩院和聯邦最高法院及憲法法院的真正駐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城比老城重要。事實上,新城的喧囂僅僅限於白天,政府的官員和雇員們拚命的“為納稅人勤勉的工作”;而當入夜之後,城市的全部精彩是屬於老城的,忙碌的人們不在背負著沉重的責任,隻是為了自己盡情的享受生活。在人類城市的人文發展史上,如今的布裏斯班的確是個公認奇跡——城市功能被那麼精密的分割開來,而又是那麼和諧的共存著,這種微妙的平衡“簡直難以置信”。
雖然在外界習慣和行政建製上,老城和新城統稱為“布裏斯班特區”。但是,對於打算從老城出發,乘坐出租車飽覽市容的旅遊者而言,如果你目的地是西都市的標誌建築——權利大廈,那麼你最好還是明確的在“權利大廈”的前麵加上諸如“新城的”或者“西都市的”之類的定語,否則對方必定會不耐煩的回答你“布裏斯班沒有那樣的地方”。很顯然,在這座城市裏的絕大多數普通市民眼中,能夠代表他們的僅僅是老城而已,而那座“年輕”的新城不過是一個並不令人愉快的附加罷了——那裏的一切是“全體聯邦納稅人的公產”,雖然其中自然也有“布裏斯班人”的一份,但卻並不真的是屬於他們的。
提到坐落在新城市中心區的權利大廈,熟悉它的一定會告訴你,如果要尋訪最能夠體現人類社會的國家理想的建築,那麼就一定是它。事實上,權利大廈是由三個相互獨立卻又有結構聯係的摩天大樓構成的建築群落。而三個建築主體,則分別位於一個穩固的三角形區域內,據說這樣的建築方式體現了聯邦統一和人類各民族團結的牢不可破。而三棟大廈裏,分別是聯邦的行政係統——聯邦部長會議;立法係統——聯邦議會;司法係統——聯邦最高法院及憲法法院的所在地和辦公場所。這樣的建築布局所蘊含的思想內涵是不言而喻的。
三座大樓的正門分別開向三個不同的方向。在每一座大門的外麵都有一塊開闊的小廣場。這樣的設計,當然是為了給予各種活動以必要的場地。而熟悉這裏的人都知道,這三塊從未正式命名過的廣場,其實都有他們各自的“雅號”:政府大樓前麵的廣場被叫做“新聞廣場”,因為聯邦政府種種行為往往直接關係到所有聯邦公民的切身利益,其間的新聞價值不言而喻,因此眾多媒體之間的新聞大戰每每都是從這個距離政府最近的地方展開的;議會大樓前的廣場被稱為是“集會廣場”,在整個的權利框架中,議員是最接近民眾的一個部分,而議會所掌握的立法權威,則是各個社會階層都趨之若鶩的。因而,當議會有重大決策的時候,形形色色的“院外集團”就會懷著不同的目的聚集在議會大樓外的廣場上,用千奇百怪的招數向議員們表達自己的主張,並試圖影響議員們投票的走向,雖然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徒勞的,但是依然有人樂此不疲;最高法院及憲法法院麵前的廣場被叫做“鴿子廣場”,因為司法活動往往難以引起公眾的興趣,無論是媒體還是民眾都對發生在這座大樓裏麵的一切漠不關心,因而大樓前麵的空地就很少有人問津,反而是眾多的廣場鴿和其他鳥類成為了此處的常客,後來有些人開始專門在這裏喂養和照顧這些鳥兒,一來二去,這裏就漸漸的變成的“鳥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