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誌丹縣人民迎接中央紅軍(2 / 3)

一、籌集糧食,製作服裝,使紅軍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整理

當時紅軍給養缺乏,生活十分艱苦。雖然時至深秋,因陝北天氣寒冷,已穿棉衣了,但是中央領導同誌和紅軍戰士仍身著單衣,穿草鞋。許多戰士衣服破爛不堪,有的穿軍裝長褲已經是到了膝蓋以上了,有的穿著繳獲的國民黨軍服,有的穿著在路上買來的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糧食更是極度缺乏,好多人是餓壞了,有人就把場裏沒有打曬完的糧食用水搓著吃。當知道是中央紅軍後,有群眾趕來了家中的肥豬,還有的群眾送來了家裏養的雞、羊,一些戰士就地用刺刀殺死,來不及除毛,放到鍋裏就煮,有的用臉盆煮,有的人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半生不熟就大口大口地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紅軍長征中生活是多麼的艱苦。對此,保安縣(誌丹縣)、區、鄉蘇維埃政府和遊擊隊,及廣大群眾對中央紅軍的給養問題非常重視,派出大批黨員幹部動員、組織人民群眾支援中央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積極踴躍為中央紅軍籌集糧食、豬羊和製作服裝。許多群眾披星戴月,連夜奮戰,肩挑畜馱,將糧食運往紅軍駐地,在崎嶇的山路上形成了川流不息的送糧大軍。許多能工巧匠放下各自的活計,為中央紅軍連夜趕製冬衣。

19日當天晚,定邊縣革委會秘書馬仰西給保安縣(今誌丹縣)地下黨員賈生才送來雞毛信,信中內容是中央紅軍已經到達吳起鎮,要動員群眾給紅軍送糧。賈生才連夜動員吳起鎮附近地區南溝門、李砭村等群眾為中央紅軍送糧。20日天未明南溝門群眾趕了十幾條毛驢動身向吳起鎮出發。當到了李砭村時,高萬(當地群眾)也領著五六人趕著十幾條毛驢動身了。到了吳起鎮,看見後街賀石灣的院子裏,石崖下都住滿了軍隊,他們把毛驢趕到關帝廟後邊的院子裏,徐老(徐特立)負責收糧,糧食過罷鬥後全倒進一孔石窯洞內,付給每個送糧的一些銀洋,並讓第二天繼續往這裏送,三天時間亂石頭川的群眾共送糧食約30000斤。

21日天還沒亮,各鄉群眾從四麵八方,牽驢拉馬,絡繹不絕給中央紅軍送糧和肉食、蔬菜等。據當時不完全統計,這次吳起鎮周圍三個鄉共送小米、蕎麵1.4萬公斤,豬50多頭,羊子270餘隻,雞300多隻,還有一些蔬菜等。當時寧塞川動員了700多群眾和遊擊隊、赤衛軍,趕著400多條牲口給中央紅軍送糧約2萬多公斤。定邊縣蘇維埃政府送土布30匹,紅洋布3匹。蘇區政府還將沒收吳起鎮惡霸地主高惠的幾千斤羊毛,組織上百名氈匠為中央紅軍趕製了一批氈衣。

二、傷病員得到了細心的照料

紅軍在長征途中,打完仗後有許多受傷的戰士因為沒有根據地而無處安置,更談不上護理,許多戰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到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後,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根據地的老百姓對紅軍戰士無微不至的關懷,受傷的戰士在老百姓家中更是受到了細心照料。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後,傷病員很多。中共保安縣工委和縣政府,決定由張明科、戴通孝二同誌帶領赤安遊擊一支隊進行傷病員的護理轉移工作。1935年10月23日上午,張明科政委帶一中隊,從頭道川進入何連灣一帶,戴通孝支隊長帶二中隊從二道川進入洪德城一帶,一邊偵察敵人的動向,一邊完成傷病員的轉移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先後從群眾家中、樹叢裏、沿路上,共尋找到紅軍傷病員200多人,並將他們安全地轉移到保安縣蘇區,安排住在楊青川一帶群眾家中,經過一個多月的護養,這些紅軍戰士大都趕回部隊,投入了新的戰鬥,也有少數留在遊擊隊、獨立營裏擔任領導工作。紅軍戰士佟國貴,就留在了赤安遊擊隊任指導員。

中央紅軍離開吳起鎮後,沿途留下一些掉隊而未被收容的紅軍戰士,他們大都是得了病或負有重傷被當地群眾自覺帶回家護養起來的。當時,僅保安縣(誌丹縣)鐵邊城鄉和新寨鄉被群眾護養的紅軍傷員就有60多名。群眾對紅軍傷病員猶如親人,千方百計給他們治病、滋補身體。鐵邊城鄉農民張德元,在勞動回家途中遇到一位紅軍小戰士,年僅11歲,因負傷昏倒在路上。他將小紅軍帶回家中,家裏5隻雞所下的雞蛋,全給小紅軍滋補了身體。經過精心護養,半年後痊愈,他含著熱淚將小紅軍戰士送回紅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