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三屆”插隊知青,六八年下鄉,七一年進廠,曾任漢中鋼鐵廠副廠長、黨委書記,西鄉縣縣長、縣委書記,商洛地委副書記、商洛行署專員,省環保局局長,經濟師職稱,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畢業。
我能作為新一屆省政府財政廳長的提名人選,接受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的審議,心情十分激動。非常感謝組織的信任,同時深感責任重大,誠惶誠恐。
財政部門肩負著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職責,事關國計民生和政權建設,在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實現“三步走”戰略的過程中負有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特別是在我省經濟欠發達、財力非常緊張、供需矛盾日趨尖銳的情況下,這個職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傾全力亦難有寸功,更不敢存絲毫懈怠。若被任命,我將不辱使命,把它作為人生政途上的最大考驗,誌不求易,事不避難,刻苦學習,艱苦奮鬥,團結和帶領財政廳領導班子和全廳廣大幹部職工,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堅持依法行政、努力開拓創新,決心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以建設公共財政為方向,以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和效率為主線,深化財政改革,加強財政管理,壯大財政實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認真付諸財政實踐。努力建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製,提高“兩個比重”,增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發揚延安精神,勤儉辦一切事業,優先保障“兩個確保”、“兩個保證”、“低保”和再就業政策的落實,保證農業、教育、科技、政法、扶貧、救災、環保等重點支出及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需要;大力推進部門預算,努力完善分稅製財政體製,搞好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管理等項改革;改進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支持“一線兩帶”、“四個基地”、“八大產業”的建設,促進產業化和重點項目,培育壯大財源,增強財政後勁。力爭在以上幾個方麵有所作為,實現突破。
二是堅決貫徹依法治省方略,增強法製觀念,堅持依法理財,提高學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全麵落實部門執法責任製。認真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和省人大頒布的各項法規,認真遵守省政府製定的各項規章和財政紀律,加強法製教育,普及財政法規,養成遵法風尚,努力把財政管理納入法製化的軌道。
三是抓好班子、帶好隊伍。財政工作牽動方方麵麵,涉及千家萬戶,關係黨和政府的形象,財政管錢、有權,與之俱來的則是更大的責任和風險,因此,反腐倡廉,加強隊伍建設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首先,我自己要以身作則,廉潔自守,忘我工作,身先士卒,同時要教育幹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加強製度約束,實行嚴格管理,努力帶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廉潔勤政、作風良好的財政幹部隊伍。
財政廳是黨委政府非常重視、人民代表十分關切的一個部門,人們對它的期望和要求是相當高的,自己能力不夠,更需加倍努力。我要自覺地置身於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自覺地置身於省人大的監督之下,尊重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力和地位,帶頭遵守和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決議、決定,按照法律規定,認真負責地、及時如實地向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財政預決算和財政工作,虛心聽取省人大常委會及人大代表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省人大常委會及人大代表對財政廳和我本人的監督檢查,不斷改進財政工作,爭當合格的財政廳長。
如若不被通過,我會正確對待,一如既往,身心輕鬆地做好本職工作。
認清形勢 做好調研 破解難題
(2003年2月17日)
2月8日、14日廳黨組召開兩次會議,研究財政形勢、調查研究、抓落實等事宜,討論熱烈、深入,提出了不少帶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建議和意見,對我的啟發頗大。14日上午,在向省長彙報專項資金使用問題時,賈省長又語重心長、充滿期待地對財政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這些天經過與廳裏幹部職工的談話、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但還比較粗淺,有待深入。現就大家所關心的幾個重要問題,談談自己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正確認識新的形勢
首先,必須客觀、全麵地充分肯定近幾年財政工作的成績和經驗。近幾年,全省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地方財政收入由1997年的81.02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45.73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0.53%提高到12.32%。與此同時,全省財政支出規模不斷擴大,全省財政支出由1997年的141.47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403.2億元,年均遞增23.37%。累計爭取國債資金217億元,帶動社會投資800億元,支持了一大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建設項目,國債資金對GDP貢獻每年在2%左右,這些實屬不易。特別還要提到的兩點:一是“兩個確保”、“兩個保證”和“低保”資金的落實,連續三年沒有發生新的拖欠,了不起;二是財政改革步伐加快,農村稅費改革、國庫集中支付、部門預算、政府采購、會計集中核算、“收支兩條線”等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些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所有這些都證明我省財政工作近幾年來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是以全德同誌為“班長”的上一屆廳黨組,率領全廳和全省財政係統幹部,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開拓進取、努力拚搏取得的結果,值得我們珍惜和總結。
與此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新形勢下財政工作麵臨的重大問題和考驗。
(一)今年是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關鍵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和方方麵麵的幹部群眾,對財政工作賦予了更大的責任,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政作為政府綜合性宏觀調控、參與決策的重要部門,不僅肩負著滿足公共需要、確保政權運轉、維護社會穩定的重任,而且在“一線兩帶”、項目帶動、“四大基地”、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八大產業”等實現三步走的戰略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撐和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不能把財政工作停留在會計、出納,簡單的收收支支上。這種要求將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強烈。財政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提高自身素質,擔負起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曆史任務,是擺在全體幹部麵前的一大挑戰和考驗。
(二)直麵現實,實事求是。應該承認,我省財政目前麵臨諸多困難,存在許多突出矛盾,需要我們清醒認識,正確對待。財政的兩個比重偏低,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5個百分點;省級財政收支緊張,調控能力薄弱,供需矛盾加劇,幾年來的擴張性投入使機動財力幾近枯竭,而財政保工資、保穩定任務繁重,需要超常支出;償還債務已到高峰期;財政改革任重道遠;財稅管理漏洞不少,財力緊張和鋪張浪費現象仍然存在;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時有發生。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如何不避艱險、迎難而上、臥薪嚐膽,抓住一切有利條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促進矛盾轉化,贏得克服困難的先機,壯大財政實力,再造財政優勢,是擺在我們全體幹部麵前的又一大挑戰和考驗。
(三)幹部隊伍建設問題。去年財政內部發生了幾個案子,內外影響都比較大。我認為,對這件事要堅持兩點論。首先是個別人作案,不能代表全體財政幹部形象,應該看到絕大部分財政幹部都是好的和比較好的,這支隊伍是值得信賴的。其次這些案件對我們內部來講是一個極大的教訓,不能大而化小、小而化了,更不能漠然置之。每一個有黨性的財政幹部都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新形勢下,隨著財政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財政的權力也在逐步得到集中和加強,社會諸多方麵對財政隊伍的腐蝕和誘惑強度也在不斷增強,我們隊伍的建設和拒腐防變的能力麵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加強思想教育和製度約束,大興反腐倡廉之風,從政治上和業務上采取有力措施,造就一支出色過硬的幹部隊伍,是新形勢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上三大問題和考驗,實際上就是新的形勢對財政工作提出的三大任務和要求。概括地講,一是在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進程中,財政要不負重托,銳意進取,有所作為,成為省委、省政府和幹部群眾可以信任倚重的合格部門;二是以公共財政為方向,以提高財政運行質量和效率為主線,深化財政改革,加強財政管理,壯大財政實力,團結一致,共渡難關,力爭早日扭轉被動局麵,步入良性發展;三是以人為本,隊伍第一,從思想政治、業務能力和廉政建設上全麵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力爭形成事業有成、人才輩出的興旺局麵。這三個任務,通俗點講,就是要出力――為興陝大局出實力;出活――財政工作要見實效;出人――幹部隊伍建設要不斷加強,人才要不斷湧現。
要達到這些目標,首先要靠廳領導班子和各處主要負責同誌。這幾天,我與不少同誌談話,感觸很多。其中的一條是財政廳的幹部素質總體上講是好的,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講大局,圖發展,有活力,更具潛力,關鍵是如何把大家的心思凝聚起來,力量發揮出來。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麵對困難,有“誌不求易,事不避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意誌和品格。我想這就是黨組對大家的要求,也是我們自己勵誌自強的態度。
二、大力開展調查研究
黨組兩次研究,下發了關於在全廳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通知,有人講這五個專題調研抓住了財政當前乃至今後發展的牛鼻子。黨組成員分別就課題分工、組織工作做了安排,做得很好。我再強調三點:一是怎樣認識調查研究。毛主席曾講“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陳雲同誌也講“我們要用90%的精力搞調查研究,將10%的精力用於決策”。這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我們工作中的集中體現。一個領導幹部的理論功底深淺、實踐經驗多少、思想作風優劣,以至於能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重視和善於搞好調查研究。考察幹部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看他對調查研究的認識和能力怎樣。特別在當前財政新形勢、新要求下,麵對許多困難和矛盾,我們尤其要重視和抓好調查研究,以此摸清情況、破解難題、尋找途徑,推動改革和發展。二是調查研究要和解放思想、提高素質結合起來。這次調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廳黨組下發的文件已經講得很清楚。對我們財政幹部而言,還有一條,就是要開闊眼界、打破局限,向自己不熟不懂的領域進發,要把“財隨事走,事為財頭”的那個“事”搞清楚弄明白,克服一些同誌思想上存在的那種單純收收支支的狹隘業務觀點,要學習經濟,還要學習社會管理。要通過調研和培訓,將我們機關建設成學習型機關,將我們幹部培養成學習型幹部。三是廳裏組織的五個專題調研,要抓緊、抓出成果,經各方論證、彙報省領導後,要用於實踐,決不能空談。同誌們對此不可輕視,要搞實,要戒空、戒虛、戒淺。各處室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做好調研工作。每個處、每個同誌都要有自己的題目,要做好自己的文章,通知要求處級幹部寫兩篇、一般幹部寫一篇調研報告,關鍵要在質量上下工夫,要自己動手,不能照抄空搬。有可能的話,在調研結束後,將優秀的調研報告彙編成冊,並給予獎勵。要通過調查研究考察發現一批幹部。
三、認真抓好落實工作
王樹漢時任陝西省財政廳常務副廳長。
廳黨組已發《決定》和《分解表》,樹漢同誌已講了。我要強調的是,抓落實要“三個到位”:
一是認識要到位。狠抓落實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勵精圖治,加快發展的關鍵;是抓住機遇,勇渡難關的要求。2月10日省政府召開的抓落實動員大會,令人耳目一新,新在求實上,新在認真上,新在不尚空談、注重實幹上,不要把這次落實《決定》看成一般形式,樣子貨。
二是責任要到位。我負總責,分管廳領導對所分管處室、單位歸口負責,各處室、單位主要負責同誌對本單位具體工作負責,是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量化到崗,細化到人,落到實處,一抓到底。比如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各處室的責任有哪些,怎樣落實;業務處室爭取資金數額要比上年有較大增長,怎樣落實;保工資、保穩定,怎麼保。
三是指標考核要到位。這是最主要的。督查辦公室陣容強,規格高,很重要。黨組要統一領導考評獎罰工作,要探索末位淘汰製。好的要獎勵,差的要動點真的,不搞平均主義。還要內外結合,采取評議、服務對象無記名投票等。這些,人事處要抓緊製定有關辦法,3月份拿出初稿來,沒有這一條堅持始終,落實工作就會放空。
陝西財政的困難與對策
(2003年4月14日)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各級各部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曆史機遇,齊心協力,開拓進取,使陝西經濟步入建國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省各級財政部門以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為目標,積極推進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收支兩條線”等各項改革,大力組織收入,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使財政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長,基本保證了政權運轉、各項改革和重點支出的資金需要。2002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0億元,比1998年增加57億元,年均遞增12.69%;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完成102億元,比1998年增加38億元,年均遞增12.36%;財政支出405億元,比1998年增加239億元,年均遞增24.98%。
但是,我省財政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也日漸凸現,財政收入與支出的矛盾更加尖銳。一方麵,財政收入總量較小,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財政對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調控保障能力較弱的局麵未得到根本改善。同時,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緩慢,後續財源不足,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財力匱乏。另一方麵,財政支出膨脹,剛性支出居高不下。加之,各項政府債務進入還債高峰期,償債壓力增大,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難。這些困難和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製約全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影響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三步走”戰略和小康目標的實現,而且難以保證政權機構的正常運轉和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基本需要。因此,財政問題應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充分認識當前財政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盡快扭轉財政被動局麵,逐步緩解財政收支矛盾,進而實現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
一、困難與問題
目前我省財政運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偏小,質量不高,增幅趨緩。2002年,我省地方財政收入150億元,居全國第20位,在西部12省區排第4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409元,居全國第20位,在西部省區排第6位;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2.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6個百分點。1998年到2001年,我省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3%,較1994―1997年回落了10.6個百分點,並且增幅還有繼續回落的趨勢。在全省地方財政收入中,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以及專收專支的排汙費、水資源費、教育費附加等非稅收入增幅高於稅收收入的增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呈上升態勢。1998―2002年,全省稅收收入年均遞增12.03%,非稅收入年均遞增16.09%,高於稅收收入增幅4.06個百分點。2002年,全省非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6.5%,比1998年提高了1.87個百分點。隨著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還將有所提高。但是,這部分收入在入庫的同時,又大部分列支返還給部門和單位,安排了相應的支出,這種列收列支的資金,不能作為財政實際可用財力來分配。另外,財政收入還存在一定水分,虛收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據審計署駐西安特派員辦事處對我省5個縣抽查審計,2001年5縣(市)共完成一般預算收入34127萬元,虛收6760萬元,收入水分占一般預算收入的19.81%,其中:縣本級虛收3021萬元,占本級一般預算收入15408萬元的19.61%;鄉鎮級虛收3738萬元,占鄉鎮級一般預算收入18719萬元的19.97%。財政收入不實和質量不高,不僅虛增了財政收入,造成財力失真,而且影響上級對下級的轉移支付補助,加劇了財政困難。
(二)工資發放潛在問題突出,保工資壓力越來越大。截至1999年底,我省累計欠發工資13.4億元。對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做到當年工資不拖欠,並逐年消化曆史陳欠。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自2000年以來連續3年基本做到了當年工資當年發放,實現了不發生新欠的目標。但是,這種保工資的能力非常脆弱,保障程度十分低下。據統計,2001年全省縣鄉財政供養人員106萬人,人均財力約1萬元,其中:23個縣人均財力不足8000元;34個縣人均財力在8000―9000元之間;12個縣人均財力在9000―10000元之間,20個縣人均財力在10000―12000元之間,18個縣人均財力在12000元以上。按照人均年工資9600元計算,全省有57個縣人均財力未達到9000元,不能保證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發放,32個縣勉強夠發工資。受財力限製,相當一部分困難縣鄉的工資是通過借款、貸款、擠占專款和上級超調度資金發放的。據全省10個設區市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用於工資發放的借款5.34億元,銀行貸款2.14億元,超調資金4.85億元,擠占專款4.36億元,預算外調入1.81億元,幾項合計18.5億元,約占全省縣級工資總額的18%。而且,不少縣區所保工資僅僅是基礎工資部分,國家政策規定的正常晉檔晉級工資、地方津補貼部分沒有完全兌現。同時,國家仍在出台一些增資政策,盡管中央將按全國統一標準給予100%補助,但補助標準和人數低於我省實際發放額,工資缺口將進一步增大。在這種狀況下,再要消化1999年底以前累計欠發工資,更是無能為力。
(三)政府債務進入還債高峰期,債務風險凸現。截至2001年底,全省需要償還的各類政府債務餘額243.7億元,其中:亞行、世行、外國政府等外債本息166.73億元,國債轉貸資金、農村合作基金會再貸款、供銷社股金會借款等內債本息76.97億元。按承擔債務的級次劃分,省級134億元,占55%(其中:亞行、世行、外國政府貸款本息114.6億元,國債轉貸資金本息18.35億元);市縣109.7億元,占45%(其中:亞行、世行、外國政府貸款本息52.12億元,國債轉貸資金本息21.29億元,農村合作基金會再貸款本息28億元,供銷社股金會借款本息3.94億元)。目前各項債務已進入還債高峰期,2002―2009年平均每年應歸還債務本息在16億―20億元之間。這部分債務如不能按期償還,財政部均通過年終財政決算實施財力扣款,這將嚴重影響財政預算的正常執行和收支平衡。另外,還有大量的或有債務,據農村稅費改革資料統計,僅鄉村兩級不良債務高達69億元。
(四)財政赤字連年增加,並呈擴大態勢。1999年全省財政累計赤字7.2億元,2000年為8.3億元,2001年為11.6億元,2002年按照上報財政部前的決算統計,累計赤字上升到22.04億元,其中當年淨增加赤字10.44億元(如果財政部能減緩一部分扣款,當年赤字將減少3.6億元)。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財政掛賬,僅糧食企業財務虧損掛賬達59.9億元。不斷增加的赤字和債務,占用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嚴重影響國庫資金調度,加劇了市縣財政困難。
(五)財政支出對中央的依賴度越來越大。2002年全省財政支出405億元,其中中央各類補助182億元,占總支出的44.94%。在中央補助中,專項資金補助110億元,占中央補助總數的60.44%。全省總支出剔除工資性開支和公用經費支出,用於建設性的專款約150億元,其中70%多靠中央專款補助,“地方顧吃飯,建設靠中央”的現象越來越突出。一旦國家積極財政政策淡出,中央的補助勢必會下降,全省財政支出的總規模也會隨之下滑,財政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將減弱。
以上問題在省本級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財政收入比重小,結構單一,主體稅種增長乏力,調控能力不強。2002年,省級地方財政收入29.01億元,僅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19.34%。省級收入主要是金融保險營業稅、部分中省企業增值稅(25%)、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省級分享部分,以上三項收入占到省級地方財政收入的75.08%。同時,省級地方財政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增速低於全省增長水平。2002年,省級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87%,較1998年的15.22%下降了5.35個百分點。1998―2002年,省級地方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1.1%,低於全省年均增幅3個百分點。近年來,受銀行存貸款利率多次下調以及核算辦法改變影響,金融保險營業稅連續幾年出現負增長;受企業經營效益影響,企業所得稅增長緩慢。與此同時,省級事權卻在不斷擴大,除了要保證省本級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和機構正常運轉外,還要承擔大量上下劃人員經費、全省性專項支出以及調節地區間財力差距的任務,如社會保障支出、困難地區工資補助、全省老紅軍生活費和醫療費支出,以及糧食風險基金、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衛生、教育、水利、救災等專項支出,財政負擔沉重,收支矛盾尖銳,調控能力弱化。
2.財政支出結構固化,新增財力不足,資金缺口居高不下。多年來,省級財政支出一直沿用基數加增長的辦法進行分配,預算基數一旦確定,隻能增加不能減少,導致支出結構固化。以2002年為例,省級年初預算支出基數66億元,其中:用於人員和機構運轉的基本支出42億元,占基數的62.5%;用於項目支出的專款24億元,占基數的37.5%。在項目支出中,資金主要分散在部門和單位,形成了部門所有,“條條”管理,沒有建立起良性的退出和優化機製,很難進行調整。與此同時,省級每年的新增財力隻有4億元左右,除用於個人部分和社會保障等必保項目,安排用於農業、教育、衛生、科技、環保、扶貧、政法等法定支出後,所剩無幾。每年年初預算確定之後,還有8億―10億元的支出項目被甩在預算盤子之外。但這些支出項目中,有些是必須安排的,迫使省財政在執行中通過“超安排”解決。如2003年有近10億元的未安排項目中,至少有4.4億元的項目必須安排。再是,前幾年省級非經營性基本建設規模偏大,戰線過長,導致投資缺口增加。據審計部門審計反映,2001年,共開工基建項目78個(其中統建項目44個),總投資38.6億元,已完成投資20.6億元,還有18億元的項目未完工,主要是投資不足。另外,省級統建廣廈工程還有較大資金缺口。省政府從1997年開始建設廣廈工程,截至2003年3月,共安排建設資金9.13億元。其中有4.8億元是通過銀行貸款(1.4億元)和借用職工住房補貼(3.4億元)解決的,這部分資金仍需要財政償還。同時,廣廈工程收尾還缺2.36億元的資金。這樣,資金缺口共7.16億元。加之,近年來各項政府債務進入還款高峰期,省級每年應還債務約7億―8億元。這些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省級財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