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出口退稅改革、取消農業特產稅和減免農業稅等政策性減收因素多和各方麵增支需求大的情況下,各級財政部門及時加強對經濟和財政形勢的分析與監控,積極配合稅務部門,狠抓收入征管,科學安排支出進度,嚴格支出管理,全省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一是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突破400億元和200億元大關。根據收支月報統計,2004年,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415.5億元,比上年增長27.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14.8億元,增長21.2%(同口徑增長27.5%)上劃中央“四稅”收入完成200.7億元,增長34.2%。收入增量大、增幅高,是多年來少有的。全省財政總收入增加88.6億元,比分稅製改革時的1994年財政總收入還多5.3億元。二是全省財政支出總量突破500億元大關,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2004年,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完成51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1%。其中農林水氣支出74.2億元,同比增長84.1%文教、衛生、體育、廣播電視事業費106.2億元,增長11.6%,其中教育支出74.5億元,增長12.3%公檢法司支出29.5億元,增長16.8%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經費支出23.1億元,增長13.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50.5億元,增長22.1%。
一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對如何做好財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概括起來講,就是“四句話、十二個字”,即:理思路,建機製,打基礎,搞服務。
第一,理清思路,明確方向。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做好新時期的財政工作,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圍繞“五個統籌”,在充分了解國情、省情和“財”情的基礎上,借鑒省內外經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和建設公共財政的要求,緊扣發展主題,理清理財思路,明確奮鬥目標和發展方向。去年,省財政廳黨組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了做大財政收入“蛋糕”,激活專項資金、非稅收入“兩個存量”,推進財稅體製、預算管理、農村稅費“三項改革”,支持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科技和公共衛生“四項製度建設”,正確處理“財、政、經”、“生、聚、用”、“省、市、縣”、“南、北、中”、“權、責、人”“五個關係”的我省財政工作思路,並努力付諸實施。實踐證明,這個思路既符合我省實際,又與財政部的工作方向相一致,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2004年我省各項財政工作,均圍繞這一思路而展開,並取得了較大成績。今後,我們要在繼續堅持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財思路,並賦予其新的內涵。
第二,推進改革,建好機製。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改革,不進行體製創新,解決很多問題就沒有出路。特別是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如何兼顧各方利益,保障重點需要,切實做到“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理財有規、用財有效”,關鍵是要在建機製上做文章。隻有通過改革和製度創新,建立激勵約束機製,才能激活財政發展的內在動力,調動方方麵麵的工作積極性。去年,我們調整了省對下財政體製,繼續實施“兩保兩掛”和收入上台階激勵獎勵辦法,調動了省市縣各級增收理財的積極性;在省級領導機關推行了部門預算加“包幹獎勵”的辦法,有效控製了經費開支,增強了包幹單位的節約意識。“機製一變,局麵就會打開”。今年,我們還將在完善財政體製和轉移支付製度,建立“三獎一補”辦法等方麵繼續下大功夫,力爭在機製創新方麵邁出新的步伐。
第三,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萬廈屹立,源於根基”。財政事業要發展,必須重視製度建設、監督管理、班子隊伍建設等基礎性工作。基礎越牢固、越紮實,財政事業發展的潛力就越大,底蘊就越深,我們把握發展的能力就越強。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在立規章、抓管理、強素質等方麵下功夫,夯實基礎。要通過健全製度,規範工作程序和理財行為;通過強化管理,提高辦事質量和效率;通過班子和隊伍建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增強機關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隻有深入持久地打造好工作“基礎”,才能使財政工作“有為”而“有位”。去年,我們細化目標任務分解,加大督查督辦力度,努力完善抓落實的工作機製,強化內部監督管理,加強幹部培訓教育,大力開展調查研究,積極開展“三型”機關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為財政改革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為公理財,搞好服務。財政工作事關中心和大局,聯係四麵八方、千家萬戶,必須識大局,顧大體,算大賬,切實搞好服務工作。該辦的事,要主動去辦,及時去辦,不等不靠,特別是在麵對突發事件時,更要態度堅決,措施得力,及時化解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不要像擠牙膏似的,擠一下,出一點,錢出了,還落不下好。不該辦的事,也要耐心解釋,以理服人,切忌“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讓人感到財政部門是講政策,通大理的部門,以實際行動維護和樹立財政部門的良好形象。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努力實現由“小財政”向“大財政”轉變,由“消極安排型”向“積極發展型”轉變,由“被動落實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去年,我們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圍繞當前國企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主動開展調查研究,為政府破堅冰、解難題出謀劃策,贏得了先機,把握了主動,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實踐證明,服務主動一點、超前一點、到位一點,比撥一下、動一下,擠一下、出一點,不但成本要低,而且效果還要好得多。
準確把握穩健財政政策的科學內涵
(2005年1月21日)
1998年以來,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建設國債、調整收入分配等手段,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開始出現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居民消費品價格明顯上升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采取了一係列宏觀調控措施,初步消除了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但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的成效仍隻是階段性的,經濟運行中長期積累、製約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2005年調整財政政策取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
穩健財政政策的科學內涵,概括地說,就是“控製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所謂控製赤字,就是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但又不明顯縮小,鬆緊適度,重在傳遞調控導向信號,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的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的重新出現。所謂調整結構,就是要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項目資金投向結構,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所謂推進改革,就是轉變主要依靠國債項目資金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在保證一定中央財政投資規模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項目資金規模,騰出更多財力,用於支持體製改革和製度創新。所謂增收節支,就是在總體稅負不增或略減稅負的基礎上,嚴格依法征稅,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同時嚴格支出管理,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解讀穩健的財政政策,我們不難發現,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重大變化。相對於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財政政策更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原則,以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穩定宏觀經濟運行,鞏固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礎,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今年,中央的建設資金及其他支出將遵循“調整結構、區別對待”的原則,向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包括支持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此外,中央財政還將積極研究製定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促進產糧大縣糧食生產等一係列政策措施,促進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實現各地區共同協調發展。“有保有壓”、“有促有控”要促進和保障的,正是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對我省來說,含金量是很高的。事實上,凡是正確的財政政策都是積極的,穩健財政政策的積極意義,就表現在有重點、有質量、可持續發展方麵。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並結合我省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基本思路
(2005年1月21日)
縣鄉財政困難問題是個全國性的普遍問題,我省縣鄉財政困難問題更加突出。據統計,2003年,全省約有1/3的縣人均財力不足以保證工資發放,縣鄉累計欠發2000年前工資13.4億元;縣鄉債務餘額高達225億元,占全省債務的49%;全省76個赤字縣累計赤字達19.73億元。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縣鄉財政困難及積聚的風險,極大地影響著我省經濟社會的穩定,影響著財政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不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實現全省財政的振興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財政部黨組對推進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問題非常重視,曆時一年多,形成了“明確責任,綜合治理,激勵約束,分類指導”的總體思路,製定了對地方實施“三獎一補”的政策措施。即:對財政困難縣鄉政府增加縣鄉稅收收入和省市級政府增加對財政困難縣財力性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對縣鄉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給予獎勵;對產糧大縣給予獎勵;對以前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做得好的地區給予補助。2005年中央財政專門安排150億元,按照以獎代補、將中央財政獎勵與地方工作實績掛鉤的思路,實施這一政策。
按照財政部的總體思路,省財政廳黨組經過認真研究,提出了我省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基本思路,概括起來,就是“三完善一建立”。
一是完善省以下財政體製。一方麵,要做好新老體製的銜接工作,密切關注新體製的運行情況,及時解決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財政收入按新體製確定的預算級次入庫。各市如果發現什麼問題,要及時向省廳反饋。另一方麵,要指導督促各市盡快完善市對縣財政體製,理順分配關係,堅持財力進一步向縣鄉傾斜。同時,要積極推進鄉鎮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對經濟欠發達、財政收入規模小的鄉鎮,可以探索試行由縣財政統一管理其財政收支的辦法;對一般鄉鎮,原則上都要推行“鄉財縣管鄉用”的財政管理方式,在保持鄉鎮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財務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采取“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等管理方式。
二是完善省對縣一般性轉移支付辦法。體製調整後,省、市財政要在預算安排上更加重視、逐年增加對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補助,確保縣鄉工資正常發放和機構正常運轉,提高困難縣鄉公共服務水平。省財政將盡其所能,進一步加大對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研究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最低財力保障製度。要規範轉移支付分配辦法,提高轉移支付測算因素選取的科學性、合理性,簡化測算辦法,增強透明度。根據各地財力狀況,動態測算轉移支付補助,改變轉移支付縣隻增不減、隻進不退的做法,建立有進有退的轉移支付機製。
三是完善“兩保兩掛”和收入上台階激勵獎勵辦法。《“兩保兩掛”和收入台階激勵獎勵辦法》經過一年多的試行,取得了明顯成效,幹部職工當年工資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市縣地方財政收入增幅較高,當年財政赤字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自主理財和預算約束的能力不斷提高,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同時,根據執行中出現和反映的有關問題,從新的實際出發,我們對《“兩保兩掛”和收入台階激勵獎勵辦法》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四是建立“三獎一補”政策。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對困難縣增加稅收收入和增加預算外調入資金以及市區政府增加困難縣轉移支付給予獎勵,目的是充分調動各級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出現“補助越多越喊困難、依賴心理越來越強”的現象,促使形成“誰發展、誰受益;誰主動,誰得利”的局麵。第二,對縣鄉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成效明顯的給予獎勵,對人員控製不力的給予懲罰,目的是鼓勵和支持縣鄉政府轉變職能,嚴格控製編製、機構和人員,提高財政保障能力。第三,對產量大縣給予獎勵,目的是調動政府抓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第四,對消化以前年度陳欠工資給予一次性補助,目的是調動市縣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的積極性。“三獎一補”是一種政策導向,一種激勵約束機製,其實質是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的責任,把省、市、縣各級政府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主動性發揮起來,共同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也就是說,地方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多拿獎勵和補助;做得不好,就會少得獎勵和補助,以至受到懲罰。“三獎一補”製度,是我省財政一項重要的政策創新,是2005年經濟財政工作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