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附錄 民生八大工程調研總報告(1 / 3)

(2007年9月18日)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公共服務,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今後5年,是我省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逐步擴大公共服務,不斷改善民生,對建設西部強省、構建和諧陝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我們對全省擴大公共服務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進行了認真剖析,形成了今後5年我省推進民生八大工程、實施十個重點項目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並進行了項目資金測算,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一、我省擴大公共服務麵臨的形勢

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本屆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和諧陝西,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財政收入連年邁上新台階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公共服務,在民生方麵的財政投入達318億元,比上屆政府投入的110億元增加了208億元。按總人口計算,同期我省人均財政民生投入由297元增加到859元,增加了562元。

政府投入的不斷增加,有力地促進了我省民生事業的發展。

――基礎教育“普九”任務全麵完成,高等教育快速發展。2002―2006年,我省學齡兒童入學率由98.49%提高到99.37%,小學升初中率由93.38%提高到98.5%,每萬人在校大學生由112人增加到195人。

――公共衛生體係逐步完善。2006年,我省擁有衛生機構5385個,比2002年增加145個;擁有病床11.12萬張,比2002年增加了1.12萬張;擁有農村衛生室25280個,農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82.8%。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穩中有升。2006年,我省新增就業人數26.5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10.8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4.03%。

――以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係正在形成。2006年,我省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81.4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27.90萬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280萬人,參加醫療保險職工377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加了7.94萬人、12.18萬人、18.7萬人和117萬人。

――城鄉人均住房麵積不斷增加。2006年,我省城鎮人均住房麵積達到19.33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麵積達到26.93平方米,分別比2002年增加了2.51平方米和1.8平方米。

――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2006年,我省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4.1%,城市用氣普及率達到78.3%,分別比2002年提高了17.2個百分點和19.1個百分點。

――文化、體育、計劃生育、殘疾人等社會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2006年,我省廣播覆蓋率達到93.8%,電視覆蓋率達到95.2%,均比2002年提高了2.3個百分點。

但是,由於我省經濟欠發達、財政底子薄,公共服務欠賬比較多,水平仍然比較低。主要表現在:

――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2006年,我省初中升學率僅有46.8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8.84個百分點;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實習設備價值等設備指標位居西部13省區後列。

――公共衛生資源過度向城市、向大醫院集中,農村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目前全省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城市為12.76張,農村僅有1.42張;全省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城市為15.5人,農村僅有1.95人。

――經濟發展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就業壓力大。今後5年我省每年新增勞動力將達到45萬人左右,而同期我省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大約每年新增26萬個就業崗位,缺口非常大。

――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率較低,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麵較小,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補助標準較低,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尚未建立。目前我省還有500多萬城鎮學生、兒童、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未就業的殘疾人等非從業居民和近100萬大學生尚無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均年籌資標準僅50元;救助群體年人均醫療救助標準城市為101元,農村僅有60元。

――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麵積較小,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相當大。2006年,我省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麵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67平方米和3.72平方米。全省符合廉租房保障條件的住房困難家庭有14.5萬戶,僅有7553戶享受到廉租住房,還有13.7萬戶需要在今後3年全麵解決。

――農村安全飲水、道路通行等問題比較突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目前我省農村還有926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有47%的建製村不通公路,38%的鄉鎮不通油路,農村公路路麵鋪裝率僅有28%;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全省隻有7個設區市、1個縣級市、1個縣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區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有51%。

――社區服務體係建設剛剛起步,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滯後。目前全省148個街道和107個縣級城市中,有107個街道和92個縣(市、區)未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全省11個市區中,除西安市建立社區服務信息網絡平台外,其他市區均未建立;農村社區公共設施建設剛剛起步。2006年,我省城鎮每百戶電視、電腦擁有量分別為130台和35台,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台和12台。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上述問題表明,我省現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公共服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執政為民的方略之一。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製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因此,我們必須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戰略部署出發,更加關注民生,努力擴大公共服務,加快社會建設,使全省城鄉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二、我省擴大公共服務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總體目標。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陝西、建設西部強省的戰略要求,立足我省省情、財情,今後5年我省擴大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實現“四個明顯改善”,全麵達到“四個顯著提高”。即:確保實現城鄉就業狀況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明顯改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文化體育設施明顯改善;全麵達到城鄉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低收入群眾住房保障水平顯著提高,社區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使我省公共服務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力爭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二)基本思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今後5年,我省擴大公共服務、切實改善民生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著力推進“兩項製度創新”,始終堅持“四項工作原則”。即: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公共服務投入的兩個積極性,創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民生財政預算編製製度,將民生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編入財政中期預算,為民生事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製度保障和可靠的財力支撐。在工作中,始終堅持整體推進、突出重點,階段目標、全麵覆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健全製度、持續發展的原則。

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就是要集中財力、人力,加強組織領導,協調各方力量,整體推進民生八大工程,重點解決職業教育、勞動力市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鎮廉租房、農民安居、飲水安全、農村五保供養、廣播電視“村村通”、信息入村、社區服務10個突出問題。

階段目標、全麵覆蓋。就是要對確立的重點項目,分年度組織實施,從目標範圍、工作標準等方麵協調推進,達到項目內的全麵覆蓋,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就是各級政府對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項目,要統籌規劃,提供財政資金保障。同時,要製定政策,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努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健全製度、持續發展。就是要注重體製機製創新,將民生建設項目納入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並與年度預算安排相銜接,注重政策的連續性,確保民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民生八大工程

從全省社會事業發展實際出發,本著需要與可能相統一、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的原則,並考慮各級財政的實際保障能力,經過認真梳理和篩選,確定今後5年我省擴大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的八大工程,共有40個項目,分兩大類。第一類是按照法規和中省有關政策,已作出安排部署,需要持續做好的30個政策性項目。第二類是當前我省民生領域矛盾最突出、群眾反映最迫切、關乎長遠發展、亟待解決的10個重點項目。

(一)教育工程。共有3個項目。持續做好的政策性項目是加強基礎教育、建立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體係2個項目。通過5年的努力,使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小學從2007年的200元提高到2009年的300元,初中從2007年的280元提高到2009年的500元;實施中小學校舍改造、農村中小學生活設施改造、中小學裝備條件改善、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普通高中建設、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建設等工程。建立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體係,在職業教育階段,資助一、二年級貧困學生每人每年1500元;在高等教育階段,實行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及助學貸款等資助政策。

該工程重點項目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二)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共有3個項目。持續做好的政策性項目是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促進就業再就業2個項目。到2010年,全省建成50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10個高技能人才鑒定基地,形成麵向市場、運行有序、管理高效、覆蓋城鄉的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的製度框架、政策體係和培養鑒定的機構網絡。到2012年,全省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220萬人。同時,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勞動者平等就業,特別是農民進城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和殘疾人就業。到2012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5%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