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注“瓘珪”至“禳火”。正義曰:瓘是玉名。此傳所雲皆是成就之器,故知瓘是珪也。斝是爵名,玉字在斝、瓚之間,知斝亦以玉為之,故雲“斝,玉爵也。”《周禮-典瑞》雲:“祼圭有瓚”,鄭司農雲:“於圭頭為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國語》謂之鬯瓚。鄭玄雲:“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考工記-玉人》雲:“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鄭玄雲:“瓚如槃,其柄用圭,有流前注。”鄭玄《詩箋》雲:“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是瓚為勺,共祭祀之器也。裨灶欲用此三物以禳火。
子產弗與。以為天災流行,非禳所息故也,為明年宋衛陳鄭災傳。
吳伐楚。陽匄為令尹,卜戰,不吉。陽匄,穆王曾孫令尹子瑕。匄,古害反。
[疏]“卜戰不吉”。正義曰:陽匄心不決,死戰必殺將,將死是不吉也。司馬子魚誌在必死,不以將死為凶,故卜之得吉。敗吳之後,吳人敗之,終是不吉。注“穆王曾孫”。正義曰:依《世本》,穆王生王子揚,揚生尹,尹生令尹匄。
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子魚,公子魴也。順江而下,易用勝敵。魴音房。易,以豉反。且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得吉兆。戰於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餘皇,舟名。乘,如字,又繩證反,下同。使隨人與後至者守之,環而塹之,及泉,環,周也。環,如字,又音患。塹,七豔反。盈其隧炭,陳以待命。隧,出入道。隧音遂,下同。炭,吐旦反。
[疏]注“隧出入道”。正義曰:守舟者雖環而塹之,塹猶不合,有出入之路,故滿路置火以防吳人也。
吳公子光,光諸樊子闔廬。闔,戶臘反。廬,力居反。請於其眾曰:“喪先王之乘舟,豈唯光之罪,眾亦有焉。請藉取之,以救死。”藉眾之力以取舟。喪,息浪反。眾許之。使長鬛者三人,長鬛,多髭須。與吳人異形狀,詐為楚人。和鬛,力輒反。髭,子斯反。須音須。潛伏於舟側,曰:“我呼餘皇,則對。”師夜從之。師,吳師也。呼,呼路反,又如字,下同。三呼,皆迭對。迭,更也。迭,待結反,又音弟。更音庚。楚人從而殺之。楚師亂,吳人大敗之,取餘皇以歸。傳言吳光有謀。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未同盟而赴以名。)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來告,故書。天火曰災。
[疏]注“來告”至“曰災”。正義曰:傳稱“皆來告火”,知是來告,故書也。《春秋》書他國之災,皆是來告而書。《公羊傳》曰:“宋、衛、陳、鄭災,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異其同日而俱災。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穀梁》亦雲:“其誌以同日也。”杜因此傳有“來告”之文,故顯而異之。“天火曰災”,宣十六年傳例也。
六月,邾人入鄅。鄅國,今琅邪開陽縣。鄅音禹。許慎、郭璞皆音矩,國名。琅音郎,本或作郎。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於白羽。自葉遷也。畏鄭而樂遷,故以自遷為文。葉,始涉反。
[疏]注“自葉”至“為文”。正義曰:成十五年許遷於葉。自是以後,許常以葉為都。九年許遷於夷,是自葉遷於夷也。十三年傳曰:“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禮也。”注雲:“荊,荊山也。”滅蔡在十一年,許又從夷遷於荊山。平王複之,複其本國,許又歸於葉也。故知此年遷於白羽,是其自葉遷也。且傳雲“葉在楚方城外之蔽”,明其欲遷之時,許在葉也。案傳王子勝言於楚子,使之遷許,則是楚人遷許,非許自遷。楚雖發意遷許,許亦畏鄭樂遷,故以自遷為文。若許不樂遷,楚強遷之,當雲“楚人遷許”,如“宋人遷宿”、“齊人遷陽”之類,不得雲“許遷於白羽”。以其自遷為文,知許人自樂遷也。
【傳】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殺毛伯過(毛伯過,周大夫。得,過之族。過,古禾反。)而代之。(代居其位。)
[疏]注“代居其位”。正義曰:毛氏世有采地,為畿內之國。於時天子微弱,故自殺自代,不能禁之。
萇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昆吾,夏伯也。稔,熟也。侈惡積熟,以乙卯日與桀同誅。萇,直良反。稔,而審反。侈,昌氏反,又屍氏反。夏,戶雅反。而毛得以濟侈於王都,不亡何待!”為二十六年毛伯奔楚傳。
[疏]“是昆”至“何待”。正義曰:是乙卯者,昆吾之君惡熟之日也。由其侈,故以此日死也。而毛得以此日成其侈惡於王都,不亡何待!注“昆吾”至“同誅”。正義曰:《鄭語》雲:黎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其後八姓,昆吾為夏伯。《楚世家》雲: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黎。黎為高辛氏火正。共工氏作亂,帝使黎誅之而不盡。帝誅黎,使其弟吳回居火正,為祝融。回生陸終。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曰昆吾。虞翻曰:“昆吾為已姓,封昆吾。”《世本》雲:“昆吾者,衛是也。”然則昆吾,國名。言昆吾夏伯者,以表昆吾國君,其上世嚐為夏伯。其惡熟誅者,非此為伯之身,當是後世之孫。以《詩》雲:“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共桀同文,又傳雲“乙卯亡”,知以乙卯日與桀同時誅。
三月,曹平公卒。為下會葬見原伯起本。
夏,五月,火始昏見。火,心星。見,賢遍反。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東北曰融風。融風,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疏]注“東北”至“之始”。正義曰:東北曰融風,《易緯》作調風,俱是東北風。一風有二名。東北,木之始,故融風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風而盛,故融為火之始。
七日,其火作乎?”從丙子至壬午七日。壬午,水火合之日,故知當火作。戊寅,風甚。壬午,大甚。
[疏]“戊寅”至“大甚”。正義曰:甚者,益盛之言也。丙子初風,連日不息,至戊寅而風益甚,至壬午而風又大甚。初言融風,是東北風也。蓋自丙子至壬午,風不回而稍益盛。傳雖主言魯國之風,彼四國亦當然也。
宋、衛、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處作庫。高顯,故登以望氣,參近占以審前年之言。大甚,本或作火甚。處,昌慮反,下祭處同。故登以望氣,本或作以望氛氣。
[疏]注“大庭”至“之言”。正義曰:大庭氏,古天子之國名也。先儒舊說皆雲,炎帝號神農氏,一曰大庭氏。服虔雲:“在黃帝前。”鄭玄《詩譜》雲大庭在軒轅之前。亦以大庭為炎帝也。對文則藏馬曰廄,藏車曰庫。《曲禮》雲:“在府言府,在庫言庫。”鄭玄雲:“府謂寶藏貨賄之處,庫謂車馬兵甲之處。”又《大學》雲:“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則庫亦藏財貨,非獨車馬甲兵也。古之大庭,嚐都於魯,其虛在魯城內,魯於其處作庫,而其地高顯,故梓慎登之以望氣。梓慎往年言“其將火”,今更望氣,參驗近占,以審已前年之言信也。梓慎所望,望天氣耳,非能望見火也,而何休難雲:“宋、衛、陳、鄭去魯,皆數千裏,為登高以見其火,豈實事哉?”劉炫雲:案《左傳》不言望火,何以言見其火?玄卿以為孔子登泰山,見吳門之白馬,離婁睹千裏之毫末,梓慎既非常人,何知不見數百裏之煙火?孔子在陳,知桓僖災者,豈複望見之乎?若見火知災,則人皆知之矣,何所貴乎梓慎,《左氏傳》而編記之哉?且四國去魯,才數百裏,而何休雲數千裏,雖意欲其遠,亦虛妄之極。梓慎所望,自當有以知之,不知見何氣知其災也。服虔雲:四國次有火氣也。梓慎不言夜望,安知望次。陳獨無次,何所望哉!今以為服解義或然也。
曰:“宋、衛、陳、鄭也。”數日,皆來告火。言經所以書。數,所主反。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前年裨灶欲用瓘斝禳火,子產不聽。今複請用之。禳,如羊反。複,扶又反,下同。鄭人請用之。信灶言。子產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多言者或時有中。幾音祈,又音機,下同。灶焉,於虔反。中,丁仲反。遂不與,亦不複火。傳言天道難明,雖裨灶猶不足以盡知之。鄭之未災也,裏析告子產曰:“將有大祥,裏析,鄭大夫。祥,變異之氣。析,星曆反。大祥,或作火祥,非也。
[疏]“將有大祥”。正義曰:祥者,善惡之徵。《中庸》雲:“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祥則吉祥也。“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孽則凶祥也。則祥是善事,而析裏以民動國亡為大祥者,彼對文言耳。《書-序》雲:“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五行傳》雲:時有青眚、青祥、白眚、白祥之類。皆以惡徵為祥。是祥有善有惡,故杜雲“祥,變異之氣”。
民震動,國幾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言將先災死。泯,麵忍反。先,悉薦反。
[疏]“弗良及也”。正義曰:良是語辭。史傳多雲“良所未悟”,“良有以也”,是古今共有此語也。而服虔雲:“弗良及也,不能及也。良,能也。”能非良之訓,妄言耳。
國遷,其可乎?”子產曰:“雖可,吾不足以定遷矣。”子產天災不可逃,非遷所免,故讬以知不足。知音智。及火,裏析死矣,未葬,子產使輿三十人遷其柩。以其常與己言故。輿音餘。柩,其又反。火作,子產辭晉公子、公孫於東門。晉人新來,未入,故辭不使前也。
[疏]注“晉人”至“前也”。正義曰:下雲:“出新客,禁舊客勿出於官”,此辭於東門,明是晉人新來,未入,故辭之,不使前也。此新來蓋聘使也。晉人往因麗姬之難,詛無畜群公子,故文、襄之世,公子皆出在他國。自成公更立公族,國內始有公子,故使之來聘也。自晉適鄭,當入西門,而辭之東門者,鄭城西臨洧水,其西無門,蓋從東門入為便,故辭於東門。
使司寇出新客,新來聘者。禁舊客勿出於宮。為其知國情,不欲令去。為,於偽反。令,力呈反。使子寬、子上巡群屏攝,至於大宮。二子,鄭大夫。屏攝,祭祀之位。大宮,鄭祖廟。巡行宗廟,不得使火及之。行,下孟反,下文行火、下注履行同。
[疏]注“二子”至“之位”。正義曰:子寬,遊吉之子。《世族譜》子寬與遊速渾罕為一人。駟帶字子上,六年死矣。此別有子上,非駟帶也。《世族譜-雜人》內有子上,無子寬,明子寬與渾罕為一人也。《楚語》說事神之禮雲:“使名姓之後,能知犧牲之物,彝器之量,屏攝之位,壇場之所,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知屏攝是祭祀之位也。鄭眾雲:“攝,攝束茅以為屏蔽”,其事或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