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多舛的童年(1833—1842)(2 / 3)

1837年的一天清晨,從伊曼紐爾家後院的小棚子裏傳出了一聲爆炸巨響,房子被震得瑟瑟發抖,人們一片驚慌。伊曼紐爾的新配方獲得了成功,就在他感到無限欣喜的時候,受驚的鄰居紛紛來到他們家的院子裏,滿麵怒色地對他進行指責。盡管伊曼紐爾一再進行解釋,這是一次試驗,規模很小,不會危及大家的安全,但是仍不為大家所理解。由於這次試驗的影響,市政當局對伊曼紐爾繼續進行炸藥的研究試驗作了禁止,這使伊曼紐爾雄心勃勃的計劃又一次落了空。

曲折與艱難使伊曼紐爾的事業一次次受挫,債主們又接二連三地來討債,伊曼紐爾感到繼續在本國已無路可走。他萌發了出國幹一番事業的想法。但是他實在放心不下這個家啊!三個孩子尚小,尤其是阿爾弗雷德,一生下來就體弱多病,卡羅萊娜一個人帶著他們該有多難哪!可是,國外又沒有一處住所,總不能帶著他們到處去流浪、涉險,這使伊曼紐爾進退兩難。卡羅萊娜這位賢妻良母清楚全家的處境,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她是個深明事理與大義的人。丈夫的事業才是家中希望之光,她支持丈夫隻身前往國外,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擔。

1837年,伊曼紐爾心情沉重地告別了妻子、兒子們,離開了祖國與故鄉,隻身去了芬蘭。這時,阿爾弗雷德剛好4歲,心中有說不出來的淒楚。

父親走後,全部的家庭生活重擔就落在了母親的身上,日子更為艱難。這位堅強的女人,善良的母親,不僅操持了全部家務,還在親友的幫助下,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開設了一間牛奶蔬菜店。她含辛茹苦地經營,勉勉強強支撐著這個家。奔波的艱苦,生活的操勞,分居而帶來的精神壓力,常常使她暗中流淚。她盼著丈夫在外的佳音,盼著孩子們快點長大,早點結束這苦難憂傷的生活。

路德維格·阿爾塞爾一家這時對卡羅萊娜母子進行了全力的幫助。在伊曼紐爾離開斯德哥爾摩去芬蘭之前,一些債主們見伊曼紐爾的一個個生意計劃都沒有成功,一個個發明創造都沒有打開新的局麵,已感到伊曼紐爾在短期內還債是不可能的,就叫伊曼紐爾提出新的保證,否則,就要送他去坐牢。是路德維格·阿爾塞爾一家替伊曼紐爾承擔了重要的許諾,才使伊曼紐爾得以出國。這是路德維格·阿爾塞爾一家對伊曼紐爾在貧窮、背運的時候給予的信任,也是伊曼紐爾一家難以得到的信任。伊曼紐爾走後,路德維格·阿爾塞爾一家在生活上給予了卡羅萊娜母子不斷的資助,這才使卡羅萊娜母子在艱難困苦中活了下來。路德維格·阿爾塞爾一家的所為,在阿爾弗雷德那善良的幼小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以至於在他成為富翁之後,一直堅持著“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紀念碑等榮譽,更值得我關心”的救世觀點,不斷地對有困難的人進行幫助,為慈善事業進行了大量的施舍,這反映了他心中一直存有一個希望:別人能有個好的開端,交上好運。在以後的年月裏,他們家一直與阿爾塞爾家保持了非常親密的關係,不僅僅由於後來路德維格娶了表妹明娜·阿爾塞爾,更主要的是他們兩家在患難中結下了深情。

苦難的生活培養和增強了阿爾弗雷德兄弟的抗爭與適應能力,他們都具有很強的忍耐力和戰勝困難的本領。尤其是阿爾弗雷德,病痛與艱苦生活的磨煉,為他鑄下了憂鬱而堅強的性格。而繁重的生活擔子,又促使他們過早地結束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孩子們雖然小,但都很懂事,想方設法地幫助母親分憂解勞。羅伯特和路德維格已經陸續上了學,每逢假日,他們便外出做工,以便獲得一些微薄的收入,緩解家中的困難。在羅伯特9歲、路德維格7歲的那年冬天,他們倆曾像安徒生童話裏講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那樣,頂著寒風,踏著積雪,穿著薄衣,瑟瑟發抖地在街頭巷尾賣著火柴,以便賺幾個銅板來幫助母親維持家庭生計。這些悲涼的童年故事,一直清晰地留在他們的記憶裏。羅伯特晚年的時候,回憶說:“我最辛酸的記憶之一,就是這個時期的一段小插曲:有一次媽媽給我一個3分錢的小硬幣,要我去買晚飯吃的東西,而我卻把這個可憐的小硬幣弄丟了。”

這個階段的阿爾弗雷德,身體仍然很弱,胃病時常發作。疾病使阿爾弗雷德不得不經常躺在床上或者呆在屋裏。母親在繁重的操勞中,仍然要抽出時間來精心照料他。為了使阿爾弗雷德能健壯起來,母親盡量為他增加些營養,想方設法地給小阿爾弗雷德做些諸如肉丸子、布丁之類的好吃的。母親盡可能地將飯菜燒得好些,以滿足孩子們的胃口;盡可能地縫補那些破衣,並想方設法添置點新衣,不讓孩子們凍著。家中的兩間臥室,兩個哥哥住一間,阿爾弗雷德與母親住一間。偉大的母愛使弱小的阿爾弗雷德不斷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他在那首自傳詩中繼續寫道:

在那年齡,愛神不會贈你玫瑰,

也不滋生荊棘糟蹋美麗的心田,

心房一直在那兒平穩地搏動,

不會因幸福或悲傷而忐忑不安。

隻有母親的親吻讓小臉兒笑開了花,

笑容裏流露出天真的喜歡。

這種歡樂掀不起洶湧的浪濤,

淚水也不會浸透著辛酸。

到了成年人的平靜的日子,

斷得了奶,卻斷不了慈母親切的關懷和溫暖。

我倆一起歡呼仙境般的未來,

用希望之光照亮美好的前途,

那希望之光啊,是稚嫩的靈魂深處的光焰。

體弱多病的阿爾弗雷德接受了全部的母愛,也繼承了母親善良正直、謙遜有禮的優良品德。如果說對阿爾弗雷德以後所表現出來的,對所有的人不分貴賤都能彬彬有禮、不擺架子,對自己謙遜、節儉、不慕虛名,樂意慷慨解囊幫助他人解決急難的品德值得讚揚的話,那麼,這些品德的形成,首先來自母親從小對他的潛移默化。他不僅臉麵長得與母親相像,而且身材也與母親一樣,比較瘦小,在品德上,也與母親具有一樣的秉性。而且,也由於多病和母愛,從小就培養了他們母子之間的無限深情。這種深情,從幼年開始,逐步加深,一直延續到了他的整個一生。他晚年的時候還說,隻要有母親在,他就不會感到孤單。他在55歲時寫道:“假如斯德哥爾摩不是坐落在離北極星三步遠的地方的話,那麼,我就會突然地跑到那裏去過聖誕節,並且捧著我的盤子,要一塊布丁吃。”這表達了他每年回去看望母親的決心和一片赤子之情。肉丸子和布丁,是母親的拿手好菜,也是阿爾弗雷德自幼最喜歡吃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