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遊學,是阿爾弗雷德少年時期最重要的一次經曆,它豐富了阿爾弗雷德的閱曆,開闊了他的眼界,為他那自學而來的不太齊全的知識補上了很重要的一課,至此,阿爾弗雷德已經是一位經過科學訓練的化學家和精通法語、英語、德語、俄語、瑞典語的語言學家了。除此之外,遊學中他還有過一段戀情,這段戀情,給他帶來了終生難以抹掉的影響。
那是他在巴黎研讀化學,整天在實驗室工作的時候。一次,他為了解除一天的疲勞而去參加了一個晚會。鬆弛之餘,他意識到自己已經離家一年多了。長時間離開父母,一種思鄉之情向他襲來。想起辛酸苦難的童年,令他惆悵不已。現在,他已是18歲的青年了,事業還沒有起步,愛情還沒有向他招手,他陷入了沉思與苦悶之中。這時,一位身材苗條的碧眼金發少女見這位衣著儉樸的少年獨自一人悶悶地坐在那裏,就來到了他的身旁,與他攀談起來。阿爾弗雷德打開思想的閘門向她傾訴了自己的情緒與思想,得到了這位美麗少女的熱情鼓勵。這位少女彬彬有禮、落落大方、談吐不凡,她的話驅走了阿爾弗雷德心中的陰雲,她像一塊磁鐵吸引著阿爾弗雷德。他們一直談了很久,最後阿爾弗雷德才知道這位少女在巴黎的一家藥店工作,來自祖國瑞典。
阿爾弗雷德自幼多病,養成了內向、憂鬱的性格。他不善與人接觸,常常願意一個人在那裏靜想與沉思。他雖然沒有繼承父親伊曼紐爾那魁梧的身材和白皙的膚色,但這時他也已是個英俊的小夥子了。隻不過他總對自己的長相缺乏信心,因此常在女性麵前有些靦腆。這位姑娘的熱情大方給他孤寂的“一直像枯燥的沙漠一樣”的生活帶來了慰藉,使他產生了新的感受與希望。自此,他們就開始了頻繁的接觸。阿爾弗雷德淵博的學識和超人的聰穎,使姑娘大為佩服,盡管阿爾弗雷德的衣著很簡樸,與巴黎五光十色的高檔時髦服裝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但也絲毫遮掩不住他那噴薄出來的才華魅力,姑娘對阿爾弗雷德充滿了愛慕之情。而阿爾弗雷德也越發感到這位姑娘不僅有姣好的容貌、善良的心,還有豐富的學識和閱曆,法語相當流利,對人生與事業都有很成熟的看法,這使阿爾弗雷德更加傾心,他們彼此相愛了。這使阿爾弗雷德“感到無比幸福”,與這位少女“再也無法分離”,他完全沉浸在初戀的幸福之中。他們在美麗的塞納河畔散步,在綠樹遮掩的林蔭小路上談理想,在幽靜的公園裏訴衷腸……共同品度著人生最難忘的幸福時光。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剛剛開始熱戀不久,這位少女因突然患肺結核而玉殞香消。這使阿爾弗雷德悲痛萬分。在一段時間裏,那少女秀美的臉龐、俏麗的身影、深情而善解人意的眼眸,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那些高雅的談吐,那些呢喃細語、海誓山盟,時時響在他的耳邊,這些,都令阿爾弗雷德難以忘懷,無法排遣。少女去了,仿佛他的心也被帶走了。他感到生活中已沒有了熱情,沒有了陽光,沒有了歡樂,沒有了力量。經過好長時間的自我解脫,他的心情才有所平複,但他的心靈卻留下了終生難以愈合的創傷。他在一首詩裏記下了當時的這些心情:
……我的愛情與逝者同在,
彌留之際我沒能在她身邊撫慰,
卻來對著她的遺體凝眸。
……我凝視著,
莊嚴的氣氛使我欣然神馳,
個人小小的悲哀實在不屑一顧,
……從這一刻起,
芸芸眾生的歡愉我不再分享,
美人的青睞、多情的淚水不再使我動情……
後來,他又對年輕時這一強烈的悲痛作了這樣的描寫,說這種悲痛使得他這個繁忙世界裏的孤獨行路人,決心把他的生命獻給高貴的事業。“從那個時候起,我就不曾享受到人間的歡樂……但是,我已經懂得去研究大自然的知識,去領悟它的篇章,並從它的深邃裏,來為我的憂傷汲取一種安慰。”可見這段突然失去的初戀,對阿爾弗雷德的打擊和一生的影響是多麼深重。
這段短暫的初戀,使阿爾弗雷德嚐到了愛情的真諦,也給他以後尋找愛情確定了這樣的標準:他追求的是一種高尚純潔的愛,兩顆相印的心,有著共同探索對方乃至周圍人們的美好心靈和慷慨品格,他看不上粗俗與無知,鄙棄輕浮與淺薄,他需要一個年輕的女人來做他的伴侶,釋去他的孤獨,理解他的心情,支持他的事業,給予他以愛情,最好這個女人又能像他那樣聰明。他寫道:“我像別人一樣,也許比別人更強烈地感到孤獨的沉重壓力,在漫長的歲月裏,我一直在尋求一個能與我心心相印的人。”這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實難如願。自這次初戀之後,在阿爾弗雷德的人生中,還有過兩次戀情,雖然它們都是在他進入中年以後發生的,但卻都是在這次初戀所形成的愛情理想與追求的籠罩下發生與結束的。
一次是在他43歲的時候,這時愛神之箭還沒有射中他,他仍然孑然一身。繁忙的事務使他難以脫身,這時他想聘請一名辦事穩妥的秘書和一名有教養的能像女主人一樣裏外應酬的女管家。後來他想,最好能找一個可以身兼二職的人,用一個人總比用兩個人少些麻煩。他決定在歐洲一家大報上登個廣告試試。在考慮從哪些國家希望聘請到這樣一位女士時,他想到了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因為那裏的年輕婦女是最擅長外語的,他喜歡那個城市的歡快氣氛以及那裏婦女們的親切而活潑的情調。於是,為了避免一些誤會,他就在當時維也納最大的一家報紙登了這樣一條廣告:
居住在巴黎的一個有錢、很有教養的老紳士聘請一名懂得幾門語言的成年女士當他的秘書兼管家。
阿爾弗雷德隻不過是抱著試試的心理,因為他覺得求聘的條件很高,這樣的女士很難找,但沒想到應聘的卻不少。一些年輕的女士還隨信寄來了饒有風姿的照片。其中一封署名貝爾塔·金斯基女伯爵的應征函引起了阿爾弗雷德的注意,這封信函上寫道:“家庭教師,33歲,未婚,懂得數種語言,隻是‘管家’經驗不足。”她的法文信寫得很出色。阿爾弗雷德熱情地寫了封回信,以便對她作更多了解。從此,往來的書信便溝通了兩人的思想,貝爾塔決定前來應聘。
貝爾塔是一個伯爵的後裔,父親是個中將軍官,在她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她的家庭從此衰落。她聰明、漂亮,有教養,有才華,阿爾弗雷德對她充滿了好感。相見之初,他就將自己的心情與往事,以詩的形式寫給了貝爾塔。這是一部長達100頁的哲理性詩稿,貝爾塔感到“文筆極好”。阿爾弗雷德給貝爾塔“留下了愉快的印象”:“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白發蒼蒼、年邁力衰的‘老紳士’——如同廣告所暗示的那樣,根本不是……他才43歲,身材中等偏矮,滿腮胡子,相貌不難看也不漂亮,一雙碧藍眼睛,溫和而善良。”與之接觸,她感到阿爾弗雷德的知識極其淵博,談吐富有感染力,認為“聽他縱談世界與人類、生命與藝術、瞬息與永恒,真是知識上的享受,這種享受痛快極了”。這時的貝爾塔雖然沒有結婚,卻經曆了一係列的愛情挫折,正在與奧地利的一個男爵相愛。男爵比她小7歲,男爵的母親嫌貝爾塔的家境貧寒而百般阻撓,這使她陷入了苦悶之中。應聘前,她正在男爵的家裏當家庭教師,教男爵的4個妹妹。短暫的接觸,就使阿爾弗雷德感到貝爾塔就是他要選定的理想的意中之人,他正需要像貝爾塔這樣的女子來充當家中的女主人,給他以安慰和幫助。他同情貝爾塔的遭遇,希望貝爾塔能夠從那場愛情的糾葛中擺脫出來,具有自由之身。他安慰貝爾塔:“你終究會忘記他的,或許他早已把你忘掉了。”實際上,貝爾塔與男爵雙方,都還在思念著對方。這時,阿爾弗雷德對貝爾塔充滿了愛情的希望。而恰又在這時,由於一項業務,阿爾弗雷德不得不離開巴黎去了斯德哥爾摩。就在阿爾弗雷德走後,貝爾塔接到了男爵的妹妹——她的學生的來信,訴說了她哥哥的思念與憂傷之情,同時,貝爾塔又收到了男爵“沒有你我無法生活”的電報,這促使貝爾塔作出了回到維也納的決定。她沒有等待阿爾弗雷德回來向他告別,而是給阿爾弗雷德留下了一封信,變賣了首飾,趕回維也納與男爵結了婚。這使阿爾弗雷德的生活再次充滿了孤獨與失落感。婚後,她仍然與阿爾弗雷德保持了真誠的友誼。後來,她獻身於和平運動,成了著名的女作家、和平的旗手,於1905年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