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是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曆史發展過程的描述和概括,而且反映了發展經濟的戰略指導思想和方針,大體包括發展目標、發展途徑、發展方式三個主要方麵。
1.發展目標
早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1952年毛澤東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明確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並舉的方針。根據毛澤東的上述思想,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即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第一次使用“現代化”來規定我們的奮鬥目標。1963年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我們應該迎頭趕上,也可以趕上。”1964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分兩步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1978年,鄧小平在談到“四個現代化”時也強調“在二十世紀內,全麵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樣強調了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方針與政策一貫的中心思想。
主張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這是毛澤東和鄧小平共同的戰略指導思想。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強調,認清中國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和建設問題的基本依據,並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情做了具體分析。1957-1958年,毛澤東指出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一窮二白”,從政治上、人口上說是個大國,從經濟上說現在還是小國。1984年,鄧小平也說:“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所謂大國就是人多,土地麵積大。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不過三百美元。”因此,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就凸顯出來了,它直接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生死存亡。毛澤東說過,你有那麼多人,你有那麼一塊大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鄧小平也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由於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優越性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國內還有一些人不大相信社會主義。對這些人要加強說服教育,但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有鑒於此,1955年底,毛澤東就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多一點,快一點,好一點”。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也多次強調“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速度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這不僅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且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改變貧窮落後麵貌的強烈願望。
但是,由於時代條件和主觀認識上的不同,鄧小平和毛澤東在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具體內容與實現途徑問題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事實上,限於時代條件和缺乏經驗,毛澤東並沒有能夠真正從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製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過高,脫離了具體實際。1957年以前,毛澤東提出用近百年時間分兩步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戰略目標還是比較積極穩妥的,但是1958年5月,他突然提出7年趕超英國、15年趕上美國的主張,同年6月和9月,他又要求兩年到3年超英、7年超美,嚴重脫離了國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受挫使毛澤東對此問題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1月4日,毛澤東、胡繩、田家英、陳伯達在杭州組成一個讀書組,開始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在1959-1960年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過程中,聯係實際,總結教訓,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認為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我國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1961年9月,他在同蒙哥馬利的談話中說道:“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有了初步認識。
鄧小平在認真反思與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摒棄了發展目標中超越階段的空想成分,繼承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上的積極思想成果,闡述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他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訂規劃。”並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發展戰略設想和部署,既宏偉遠大,又切實可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1979-2000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5%,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過了原定20年翻兩番的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製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把鄧小平提出的第三階段的發展目標又具體化了,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2.發展途徑
為了實現發展目標,要采取各種各樣的發展途徑。鄧小平和毛澤東在中國經濟發展推進機製的選擇上表現出不同的導向。1985年4月,鄧小平在談到毛澤東時說:“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
首先,毛澤東注重用政治運動和群眾運動的方法來推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則更注重科學技術與教育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