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力量(1 / 3)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

古今中外的大量學者、專家,一直以來都力圖對文化這個概念進行清晰的解讀和準確的把握,但直到目前,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無法定論的局麵。這裏所說的文化當然指的是狹義的文化,即毛澤東所說的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

馬克思主義曆來重視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及黨的中央領導人始終給予文化以極大的關注。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這是第一次明確使用“文化力量”這一提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都凸顯了文化建設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盡管所麵臨的革命和建設任務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黨都十分重視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文化現代化的艱辛曆程。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係統的理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這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直接理論來源之一。毛澤東還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述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係及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的基本觀點。”他還深刻地指出:“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係、理論、上層建築這些方麵,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築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於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可以看出,毛澤東表述的文化是與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製度相對應的精神文化特別是意識形態,他是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闡明文化、意識形態對推動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巨大的能動作用的。

毛澤東非常重視文化在社會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明確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並為它們服務的。”“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可見革命的文化運動對於革命的實踐運動具有何等的重要性。”他認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曆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更加具體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是:

第一,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缺一不可。毛澤東指出:“以社會主義為內容的國民文化必須是反映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的。”建國時,毛澤東曾說過:“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他提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要做好八項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當社會主義製度初步建立起來時,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要使社會主義新製度最後鞏固起來,必須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堅持經濟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還必須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進行經常的、艱苦的社會主義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教育。一定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也指出:“要進行建設,就要有文化,建設愈向前發展,對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這些論述都是在強調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必須切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