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發展目標。這是我們黨首次提出“社會和諧”的理念。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理念,強調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實現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做到“五個統籌”。這裏雖然沒有提“和諧社會”的字眼,但不難看出其中的核心和主旨就是要使社會和諧發展。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會議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基礎、實現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不僅把“和諧社會”建設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並且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對和諧社會建設問題作了係統的闡述。在胡錦濤這個講話精神的指導下,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並且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標誌著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成熟,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布局思想已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極大地豐富了我們黨的治國方略。這一新判斷、新概括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標誌著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成熟,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1.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提出的背景與戰略意義
黨的十一屇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把一個混亂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有秩序的、進步的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為現代化建設贏得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發展機遇。但是,現代化進程越是向縱深挺進,社會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也就日益深入地呈現與暴露出來。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組成部分,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是對社會穩定思想的發展與升華。這一戰略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
從國內來看,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和“矛盾凸顯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我國社會生產力整體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綜合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均GDP已經突破2000美元大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正在由傳統的二元社會結構向多元社會結構、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化,社會階層分化十分迅速,社會利益關係更為複雜,許多社會問題,諸如弱勢群體問題、地區發展平衡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三農”問題、腐敗問題等等,逐漸凸顯。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時期往往是多事之秋,這也正是一個社會結構不穩定的“矛盾凸顯期”。我國已進入這一特殊的發展臨界點。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很多社會問題也毫不例外地產生和暴露出來,經濟糾紛、民事糾紛逐年增加。從國際發展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安然度過這個矛盾凸顯期,就可能比較順利地進入更高發展階段的軌道;如果處理得不好,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容易釀成嚴重危機,將使社會陷入停滯、徘徊,甚至倒退。我國能否順利度過這個臨界點,將決定著我國社會能否進入一個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的軌道。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黨要帶領全國人民穩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就必須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執政基礎,保持和提升整個社會的和諧程度。“這既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形勢呈現出更加複雜的局麵。延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局麵已經基本結束,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速發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麵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世界和平力量將會繼續發展壯大。追求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還未得到根本改變,要解決和平與發展這兩大戰略性問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仍然任重道遠。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由於民族、宗教、領土、資源等因素引發的局部衝突此起彼伏,許多國家的人民還在遭受戰爭和動亂的苦難。各種分裂勢力、恐怖勢力和極端勢力給國際社會不斷帶來危害。環境、毒品、難民等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形勢的基本態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麵”。
從思想淵源上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國曆史上一直就有一種對理想社會追求的傳統,從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追求到墨子的“兼相愛”的社會方案,從曆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均貧富”的主張到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畝製度》,從康有為寫的《大同書》到孫中山繼續倡導的“天下為公”等等,都一以貫之,構造出一幅“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的大同遠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的設想,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五四時期,一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之所以能選擇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原因很多,其中“由空想社會主義到唯物史觀的科學社會主義,在思想進程上也能有順水推舟易於接受的便利。”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理想社會,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對實現社會和諧也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確的思想,積累了諸多寶貴的經驗。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的講話中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圍繞著一個中心任務,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首次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矛盾運動特點和解決途徑、方法等的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學說,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問題,提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是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對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他還提出要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胡錦濤明確指出:“毛澤東同誌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中國國情與時代特征,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提出諸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社會發展要綜合平衡,不能搞單打一”、“兩個大局”、“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等等思想,都是和諧社會建設思想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提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強調了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麵進步的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所有這些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構想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