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境是指一個國家在謀求發展中所麵臨的國內和國際的諸多因素。任何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都不可能在動蕩和戰亂中進行,必須有一個和平的環境,這是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同樣如此。鄧小平以一個戰略家的遠大目光指出:“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安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的國際環境。我們不在乎別人說我們什麼,真正在乎的是有一個好的環境來發展自己。”總括起來,鄧小平的發展環境思想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即國內政局的穩定和國際和平的局麵。
就國內環境而論,穩定壓倒一切,這是個大局。反觀世界發展的曆史進程,我們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任何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發展,都必須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對於戰後而起謀求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現代化發展,尤其需要政局的穩定。政治穩定問題是當代政治發展研究領域中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戰後發展中國家在實踐中遇到的相當棘手的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謀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個穩定的政治局麵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對中國這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曆了重大挫折的國家來說,穩定的政治環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過去我國搞階級鬥爭為綱,造成人為的政局動蕩,試圖從“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文化大革命”中更提出“全麵內戰,打倒一切”的荒謬口號,耽誤了我國幾十年的發展,這個教訓是深切的、沉痛的。目前,我國穩定的政治局麵來之不易,“中國不能再折騰,不能再動蕩。一切要從大局出發。中國發展的條件,關鍵是要政局穩定”。而要維持穩定,首先必須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會給中國今後幾十年的持續穩定奠定基礎。其次,還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
就國際環境而言,我國現代化建設還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局勢。因此,爭取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對和平的渴望是飽受兩次世界大戰之苦的世界人民的強烈要求,同時也是中國搞建設的需要。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成了我國對外政策的主要任務。鄧小平指出:“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這兩條要反複講。具體的做法,還是要堅持同所有國家都來往,對蘇聯對美國都要加強來往。”正是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上廣交朋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其範圍和規模都大大擴展。在這種態勢下,我黨領導人一麵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國外一切先進的東西,另一方麵積極把握時機,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強調和平發展實現共贏。而胡錦濤“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則表明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堅定信念。
當前,我國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正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機遇期,必須有強烈的機遇意識,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率比較高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