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素質是學好音樂專業的基礎(1 / 1)

文化素質是學好音樂專業的基礎

品言

作者:李逸男

音樂專業學習也好,文化素質提高也罷,兩者都是我們當今學音樂的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要做的基本功課。當然在我們音樂院校這個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裏,人們對專業課和文化課學習過程中,重心上卻存在很人的差異。

一個非常現實和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麵前,那就是,學音樂的學生是不是可以原諒自己文化課不足的缺陷,當然也源於我們在參加高考的備戰上。麵對高考,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與普通生比較起束,藝術生的文化課錄取線要比普通生低百分之三十五左右,這就決定了一件事,在備戰高考時你不必麵麵俱到,你不必想著自己的文化課要奔著600分以上使勁,這也就決定了你必須智慧性的,準確的做出取舍,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因為大多藝術院校在高考錄取上,它的方式是:在文化課最低錄取分數線上,按專業課成績由高到低投檔錄取。為此決定報藝術類的考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學習上,這就導致藝術類考生文化課相對薄弱一些,這一是想任何一位參加過藝考的同學都有體會,則更有切膚之痛,可能還不是“辛苦”兩個字夠掩蓋得住吧,有的時候我們說自己是學習藝術的,很多普通生就象一隻高傲的小天鵝一樣投來不屑的目光,他們認為我們足拈輕怕重,不學無術的家夥,有人認為我們學習相當之爛,麵對這樣的人,我們隻能對他們的無知和自大一笑了之。說實在的,以筆者親身體驗,學習藝術所付出的努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本人是學音樂作曲專業的,備考前,每天幾個小時的鋼琴練習,加之視聽練耳以及樂理和產作業等沒完沒了的訓練,和對文化課的擔心和壓力。要知道:當普通生高三在校一遍又一遍的複習文化課,衝刺高考時,我們藝考小不得不暫時放棄文化課進行集中的專業課訓練,況且在高考而前普通生與藝術生的文化考試試卷的難宜程度是一樣的。麵對現實,多少次讓我徹夜難眠,這一切的一切足以摧毀意誌薄弱者的精神防線扼住其咽喉史之投降放棄,當然也能把堅持下來的高手們鍛煉成無堅不摧的勇士。

依筆者淺見,音樂專業要錘煉,文化知識學習也要過硬。有一定的化知識習能談文化素養,音樂專業和文化素質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係,就意義而言,它是一個感性知識到理性思維的過程。

音樂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信息傳遞,在一定程度上,它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如《五月的鮮花》,這是—首抗日愛國歌曲。光未然詞,閻述曲。1935年,創作於北平—二九學生運動。當時,曲作者在東北大學工作,他親眼目睹了軍警對要求抗日參加示威的愛國學生進行了殘暴鎮壓,為此譜寫了《五月鮮花》歌曲的曲調節奏堅定有力,控訴了敵人的侵略和賣國嘴臉,表現出人民要同心協力地趕走日寇和對抗日烈士的深深懷念。《五月鮮花》之所以流傳自今,人們去歌詠它,就是人們能從它的歌聲中,感受到作者的文化素質和愛國熱情,也能了解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同時讓那段曆史刻骨銘心,至今給人啟迪。我們音樂學校特別需要培養一批文化素質高的音樂人,而我們學生也必須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從而達到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創作出賦有生命力的音樂作品。

文化素質指人在文化領域裏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以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下和個質不隻是學校教的科學技術裏的知識,更多的是指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曆史、文學、社會學等方而的知識,作為當今學音樂的大學生要想通過節奏和旋律很好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反映現實生活,必須認真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同時和我們所學的音樂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我們創造出來的音樂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有一定的知識含量,並賦它積極進步的思想。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才有了切分音跳動,才有了突然爆炸的重音漸強,才有了戲劇性的強弱對比和大膽的轉調,以及富有想象力的色彩組合,和人們對紅日、白雪、藍天、東風、群燕的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