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於開封大地,深深植根於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台,展示著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著經貿、旅遊的“大戲”,推動著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開封菊會之所以能夠在古城熱土上深深植下根來,有其深遠的曆史淵源,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描述就可見一斑。至北宋,開封菊花更聞名遐邇。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之舉,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花枝、掛菊花燈、飲菊花酒,甚至還開“菊花花會”。《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賞菊遊人“婆娑於市”、“遊情寓意不一而足”之類的記載。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禦碑”之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更濃。每年金秋10月,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養菊、賞菊者甚眾,花市售賣菊花和沿街叫賣菊花則自成獨特的風景,市園林部門還多次舉辦規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決定把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為“菊花花會”的會期。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已成為開封乃至河南眾多旅遊資源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牌。菊會時節,全市展菊多達300萬盆、品種1300個,形成了“滿城盡菊黃”的壯觀景象。由於曆屆菊會的推動,開封的養菊技藝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曆屆全國菊花品種展賽中,開封參賽菊花豔壓群芳,取得了“四連冠”的好成績。而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菊花專項大賽中,開封參賽菊花更是一鳴驚人,奪得大獎總數第一、金獎總數第一、獎牌總數第一3項桂冠,“開封菊花甲天下”成為不爭的事實。
小欖菊城
小欖人善作盆菊,技藝精湛。曆史上每逢菊花盛開時,各家族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曰“菊試”,後發展為菊花會。會期數天至十數天不定,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賞菊、賽菊、吟菊、畫菊、嚐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小欖菊花會以花為媒,以菊會友,技藝精巧,規模宏大,構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綜合性花會。
小欖菊藝及賞菊淵源
小欖人喜愛種菊,曆史悠久,相傳在南宋鹹淳九年,度宗為追查胡妃出走,發生南雄珠璣巷居民南遷之役。鹹淳十年(1274甲戌)珠璣巷有部份難民逃至小欖,見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黃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墾殖,建立家園從此,小欖人便與菊花結下不解之緣。
到了明代,小欖藝菊之風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據當時任明朝南京禮郎尚書的裏人李孫宸所撰之《兩欖風景地勢圖說》文,已有“五鬆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橋,歲歲菊花看不盡,詩壇酌酒賞花村”的讚美之句,足以說明那時的小欖人已好藝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時,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賞花,籍此遣興已成習慣。
清康熙年間,小欖藝菊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對菊花的整形摘心,養護管理等有了一套係統經驗。據史料記載,此時已開始從上海等地引入新種,使品種花色增多,鄉中一些紳商官吏之家,閑帖逸誌之上,輒效陶令寄懷爾籬,藝菊之風業盛於昔。此時,小欖已得稱“小柴桑”之美譽。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間,小欖開始;“菊試”,鄉人多喜愛菊花不畏寒霜的氣節,欣賞它千姿百態的花朵和清雋高雅的香氣。閭裏之間爭妍鬥麗,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賽菊之舉。據《香山縣誌》載,菊試就是在菊花盛開時,集鄉人所植名種,設賞格,評高下。賽時在鄉內祠前蓋搭花棚,陳列名花,分場考評,對菊吟詠,推魁首,定名次,儼然開科取仕,評菊以“三不”為標準,即不脫腳葉、不交枝、不跪腳;以“三丫六頂”為模式,大立菊枝藝初為運用,試畢則分別次第獎給紗,緞巾、扇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