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山茶花與文化藝術(3 / 3)

黃筌在北宋雖隻生活了六年,但他的畫風對兩宋乃至後世工筆花鳥畫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他的幼子黃居,繼承發展了“富麗畫風”,擅繪花竹鳥。黃筌、黃居父子的筆法,成為當時畫院衡量作品成就的尺度。黃居的茶花作品有《山茶雪兔圖》與《山茶雪雀圖》。

兩宋時期的茶花畫家,院體畫家(即宮廷畫家)主要有北宋畫家崔愨、吳元瑜,南宋畫家林椿、李嵩(1166~1243年)、蘇漢臣、董祥等,其身份均為畫院待詔。林椿工畫花鳥翎,重布局經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家,代表作有《山茶霽雪圖》和《茶花鴿子圖》。崔愨有《山茶圖》。吳元瑜有《山茶鷯子圖》。李嵩茶花代表作為《花籃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蘇漢臣為人物畫家,作品《冬日嬰戲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幅以山茶為背景的人物畫作。董祥茶花作品有《歲朝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院外畫家(非宮廷畫家)主要有北宋畫家趙昌、易元吉、丘慶餘等。趙昌的茶花作品有折枝茶花、二色茶花,其畫作“不特取其形似,直與花傳神者也”,稱“寫生趙昌”,名重一時。《宣和畫譜》錄有其茶花作品《山茶圖》、《山茶竹兔圖》等十幅之多,另有《四季花卉卷·山茶》。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曾為趙昌山茶圖作題跋二首。易元吉的茶花作品,《宣和畫譜》錄有《山茶孔雀圖》、《山茶戲猿圖》等八幅。丘慶餘的茶花作品也見諸於《宣和畫譜》,有《山茶花兔圖》、《湖石山茶圖》等五幅。

勾勒填彩的細密畫風成為兩宋茶花畫的主要藝術傾向。兩宋的茶花作品以精工的描繪,鮮妍的敷色著稱。畫家十分注意物象、物理的研究,對物寫生成為一時風尚,章法嚴謹,筆墨精麗,技法成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形成這一時期茶花畫的主要藝術特色。北宋的茶花畫已佚,流傳至今的隻有南宋畫家李嵩的《花籃圖》(設色絹本)、宋代佚名的《山茶蝴蝶圖》、《白茶花圖》,從中足以窺見當時盛行畫風的特色。剖析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院體畫為主的細密畫風始終占主導地位。此外,趙昌、易元吉的作品以寫生為重。崔愨、吳元瑜的作品在繼承黃筌的基礎上別創一清淡疏秀之格。林椿雖為宋後期院體畫家,卻在繼承北宋院體畫細密的傳統中,顯示出敷色輕淡,靈活生動的特色。宋無款的《百花圖卷·茶花》畫風接近於“文人畫”。宋後期的董祥、趙彥敷的茶花作品已具早期文人水墨畫的特征。這些作品在主體畫風之外各有特色,但是茶花作品的整體藝術傾向始終是鮮明而統一的。

五代兩宋為茶花畫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五代兩宋時期畫茶花的有院體畫家、院外畫家、士大夫階層為官者,繪茶花者甚眾,呈現欣欣向榮之氣勢。迄今發現兩宋茶花畫達41幅,居各個時期茶花作品數量之首。

元明清茶花畫從多元走向高格調境界

至元、明、清代,中國茶花在多樣化、藝術化方麵發展異常迅速。它推動茶花繪畫從多元化走向高格調境界。

1.從題畫詩看元代茶花畫詩畫結合的文人畫特征。元代文人水墨在宋人基礎上得到發展,畫壇盛行墨花墨禽。元代水墨花鳥畫多有題款,或詩或句,與畫麵整體結合起來,確立了詩書畫一體的中國畫模式。元代茶花畫的文人畫風格,可以從兩首題畫詩中得到解讀。一首是虞集題饒世英所藏錢舜舉《四季花木·山茶》圖題畫詩,另一首是馬祖常題趙中丞《折技圖·山茶》。題畫詩作者虞集和馬祖常均為元代文學家兼學者,而山茶圖作者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人物。這與當時文人誌士以畫抒發胸中臆氣、表情達意的時尚是十分相符的。以前一首題畫詩析之,"萬木落空山,花開深萼間。素妝風景裏,不作少年顏。"詩中詠頌的對象無疑是圖中山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二者相得益彰,求得畫中意境的締造和直追人心的藝術效果。

2.明代茶花畫開創了以水墨寫意畫為主流的新局麵。明代茶花畫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受元代文人畫思潮的影響,寫意茶花發展成熟並占主導地位。水墨淋漓的大寫意別開生麵,兼工帶寫的勾花點葉,工整豔麗的工筆設色,均以新的麵貌和起色呈現畫壇。它集中反映在兩個方麵:

第一,出現了以“青藤白陽”為代表的寫意茶花及吳門畫派。林良(約1416~1480年)作為明畫院花鳥畫代表人物,率先成為寫意畫的先驅。林良長於水墨寫意,有一種縱橫捭闔的高超技巧。他的傳世之作《山茶白羽圖》雖屬工整之作,但已采用水墨闊筆畫樹木,從畫風推斷,應是他早年之作。這說明惟先有極精工,才能進而放縱的畫理。明代諸多畫家都具有這種特征。

明中葉吳中的沈周(1427~1509年)、文徵明(1470~1559年)先後為吳門畫派之首,沈周影響為著。吳門派畫家擅長山水、花鳥,文學修養深厚,精於書法,繪畫水平亦高。沈周、文徵明、陳淳(1483~1540年)、陸治(1496~1576年),以及師從沈周的孫克弘(1532~1611年),均有茶花作品傳世。沈周畫風脫胎於林良而文人氣更濃,對吳派後人影響亦深。沈周的代表作有《紅山茶》、《白山茶》。文徵明的代表作有《連理茶花》、《茶梅雙禽》、《花卉冊》。陸治的作品為《練雀粉紅茶花》。陳淳(白陽)為吳門派重要畫家,修養全麵,不拘師法,大膽開拓了水墨寫意花卉新局麵。後人將他和稍晚的徐渭(青藤)並提,稱為“青藤白陽”。陳淳的茶花代表作《山茶水仙圖》可謂寫意茶花典範之一,用筆簡略灑脫,重寫意韻。得陳淳筆意的沈仕(1488~1565年)所作山水花卉,氣韻充沛,風流文采,傳世之作《花卉圖卷》,寫有山茶等十種花卉。

徐渭(1521~1593年)的出現標誌著文人水墨寫意畫進入成熟期。徐渭率真狂放,涉筆酣暢,水墨淋漓潑墨於紙上,不拘成法而法度在其中,成為明代文人水墨寫意花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詩書畫均有突出成就,對後世有極深影響。徐渭的茶花作品有《花卉圖卷·山茶花》、《墨花圖卷·山茶花》。

第二,工筆茶花於變化中異軍突起。明代的工筆茶花雖漸呈衰微,但也有它自身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畫麵多為巨幅通景。明院體花鳥派代表人物呂紀(1477~?),師法宋人,工整豔麗,能工能寫。呂紀茶花作品《四季花鳥圖·冬》、《梅茶雉雀圖》均為大幅作品,氣勢宏偉,工寫結合,筆墨流動,意境深遠,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工筆畫特征。其侄葉雙石的工筆茶花《鬆梅鶴雀圖》也緊隨其法。明代畫家王維烈的《雙喜圖》(圖錄於《故宮名畫梅集》)、殷宏的《早春花鳥圖》均屬這一路風格。

明末陳洪綬(1598~1652年)在寫意畫盛行之際異軍突起,以縝密工細的工筆畫聞名於世,形成自己獨特的“古豔生冷”風格,給明代工筆花鳥畫壇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其茶花代表作《歲朝清供圖》,凝煉高古之線條,古拙奇特之造型,富有裝飾味之高雅格調,堪稱明代“工筆花鳥第一”。另,陳洪綬尚有一幅人物畫《女仙圖》,畫中兩女仙一主一仆,女仆懷抱的花瓶中插有山茶與梅。

3.清代茶花畫呈現多風格、多流派的特點。清代茶花畫不獨承前代傳統,且多有創新,風格多樣,各放異彩,工筆與寫意,勾勒與沒骨,呈彼消此長之勢,在骨法與設色的統一中消融浸潤。

首先,以流派風格論。清初最有影響的花鳥畫大家惲壽平(1633~1690年)創“常州畫派”,取徐熙祖孫沒骨法,被譽為“寫生正派”。雖然也畫得工細,但與宋代工筆花鳥畫大異其趣,此畫風在清代影響頗巨。惲壽平的茶花傳世之作《山茶臘梅圖》、《臘梅山茶圖》、《花卉冊·之五》,具有逸筆點綴、明麗秀潤之惲氏特色。承惲氏畫法,清宮廷畫家鄒一桂(1688~1772年)得其工麗,作品有《白梅山茶圖》(鄒一桂尚著有《小山畫譜》專文論及茶花)。晚清畫家居巢(1828~1904年)得其沒骨法,作有《仿元人花卉小品》。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約1626~約1705年),即八大山人,承林良、徐渭一脈,為清代寫意之泰鬥。他的茶花畫代表作《個山人屋花卉冊·之三》,獨辟蹊徑,以奇、簡取勝。

康、乾年間的“揚州畫派”,以抒發個性、創新為主。代表畫家李(1686~1762年),畫風多變。作品有《百花圖》中的小寫意茶花。羅聘(1733~1799年),構思奇特,風格自創,有“鬼才”之稱。羅聘筆下的山茶,是其代表作《花卉》中設色清雅的粉紅色茶花,表現了羅聘技法豐富之特征。

晚清海上畫派領袖人物任伯年(1839-1895年),筆底無所不能,獨具風格和麵目。其茶花代表作《山水天竺圖》意境清新,饒有韻致。海派畫家蒲華(1832~1911年),工山水,精花卉,以墨竹聞名。其茶花代表作《供茶圖》表現出放縱恣肆,不拘繩墨的特點。

此外,藍濤的設色茶花《寒香幽鳥圖》,融兩家畫法於一幅,也頗具創新。崔的工筆設色茶花《百雀圖》,則帶有宮廷西法的傾向。

其次,以詩書印入畫的表現形式日臻完善。清代茶花畫中鄒一桂尤擅長用詩書印入畫。其代表作《白梅山茶圖》表現出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藝術效果,頗具民族文化特色。清初名重一時的畫家兼鑒賞家王武(1632~1690年),長於勾花點葉的寫意畫,其《茶花竹石圖》上的題跋,可謂茶花畫史上最長的一篇題跋。西泠八家之一的趙之琛本身是一位篆刻家兼畫家,工書善畫,其茶花代表作《梅花山茶圖》是一幅熔鑄金石氣息的佳作。詩書畫印密切配合,增強了繪畫的表現力,使文人畫的形式達到一個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畫家任淇的《送子得魁圖》。該圖是一件臨摹之作(臨明代陳洪綬)。圖中仕女手中所持傘蓋上方飾有紅、粉二色山茶花。該圖雖為摹本,但是以傘蓋的方式表現茶花尚屬罕見,被視為茶花畫中較為獨特的一幅作品。

近代茶花畫名家疊出,作品富有個性和時代精神

近代茶花畫有一代大師吳昌碩(1844~1927年)、齊白石(1863~1957年)、黃賓虹(1864~1955年)、潘天壽(1898~1971年)、張大千(1899~1983年)等的珍品,囊括了近現代“四大家”、“北齊南張”,可謂明珠璀璨。

吳昌碩是近代花鳥畫主流的經典代表人物,開創了雄渾蒼勁、色酣墨飽的畫風,使後海派藝術大放光彩,並直接影響其後花鳥畫的發展。其茶花作品重整體,尚氣勢,富有金石氣,融詩書畫印於一體。吳昌碩有《茶花山石圖》、《茶花》、《茶花圖》等七幅茶花作品傳世,足見其對茶花的傾情。齊白石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大藝術家,生前曾獲國際和平獎、人民藝術家等殊榮,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齊白石學吳昌碩的粗放,自創紅花墨葉一派,筆墨縱橫,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觀其畫,無不被其創造自然的才力所折服。齊白石的茶花代表作有《山茶》、《山茶花圖》,後者為白石老人85歲時作。黃賓虹是開一代風氣的中國畫大師,為中國山水畫開辟了一條走向現代的道路。他的花鳥畫造詣極高。他把山水的"漬墨"法運用於花鳥,發展成“漬色”法,對花鳥畫作出了貢獻。黃賓虹的茶花作品《山茶》,以他深厚的修養和精到的筆墨,使筆底茶花顯出一種內斂之氣,格調奇高,傳達出賓虹筆墨之精神。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擅畫寫意花鳥與山水,並長於指墨畫。他的畫以大筆墨線為主,雄健剛直,凝練老辣,其作品呈現雄潤奇崛、樸質高華的獨特風格,表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風貌,具有扛鼎筆力。潘天壽的茶花作品有《山茶圖》、《百花齊放圖》、《先春梅花圖》等。被譽為海外華人中三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著名畫家張大千,20世紀30年代即與齊白石齊名,並稱“北齊南張”。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工寫俱能,是一位全才畫家。張大千的《持花仕女圖》是一幅工筆人物畫,圖中一古代仕女持重瓣紅山茶一展風姿,具有張大千工筆畫清妍端秀之特色,亦是茶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人物畫之一。陳師曾(1876~1923年)曾留學日本,深究文人畫理貴於革新,善詩書,尤長繪畫、篆刻。魯迅稱讚其“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作品為寫意《山茶》並題畫詩一首。油畫大師劉海粟(1896~1994年)的國畫《山茶錦雞》,筆意凝重練達,頗具傳統功力。李苦禪(1899~1983年)的《茶花圖》為紅色山茶,花朵稚拙處見生機,墨色厚重處見態勢。吳之(1900~1977年)是一位寫意花鳥畫家。他的茶花作品《冬暖》,具有重氣韻、渾厚古樸的特色。王個(1896~1988年)的茶花畫有《香蕉鮮花》、《臘梅與山茶圖》。

近代工筆茶花以陳之佛(1895~1963年)最有成就。陳之佛作有《早春》、《梅雀山茶》、《露冷風靜》等六幅工筆茶花。他曾留學日本。其茶花畫最大特點是茶花枝幹借鑒日本畫法,以用色為重,清潤高雅超絕一世。畫工筆茶花的還有王師子,作品有《春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