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薑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中國古代的姓是母係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後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後,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後來家道中落,至薑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薑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誌,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薑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薑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遊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薑尚學識淵博,通曉曆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薑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薑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薑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於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於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於渭濱,以漁釣於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
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裏。於是薑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薑尚暗地裏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薑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於這個原因,後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薑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薑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丁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麵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薑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占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麵,為最後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拜薑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薑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薑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於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約公元前1059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薑尚的統帥下,浩浩蕩蕩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裏舉行了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並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薑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於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於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