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悖論:無政府世界的能源衝突
倫理
作者:畢競悅
在全球事務中,能源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能源的需求劇增,這必將對世界的能源和政治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已經或正在形成的全球治理哲學提出了挑戰。
正在變化的形勢:能源流向的逆轉
在以前的全球性框架中,資本從富國流向窮國,而資源從窮國流向富國。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富國的資本湧向窮國進行投資,而出口導向也成為許多窮國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許多新興經濟體,窮國開始變富,世界開始變“平”。由於富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較高,需要較多能源,因而富國成為主要的能源進口國。
但是,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在資本從富國流向窮國的過程中,世界趨“平”,窮國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都開始增長,近來出現了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的趨勢。同時,原先的窮國由於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比如,中國是煤炭儲量大國,但是由於近些年的發展,2009年中國由煤炭淨出口國變為煤炭淨進口國,2011年以來連續成為全球最大煤炭進口國,2013年的煤炭進口量接近4億噸。而作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都是中國煤炭進口的主要來源。
根據BP能源2013年的數據,2012年全年,美國石油進口主要來自於加拿大和中東,而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石油進口則主要來源於美國;歐洲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於蘇聯地區,而非洲的石油進口則主要來自於歐洲和中東;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石油出口出現了增長,而墨西哥、北非等地的石油出口則出現了下降;美國和歐盟的石油淨進口出現下降趨勢,而中國的石油淨進口則出現急劇上升趨勢。在石油消費上,發展中國家增長趨勢明顯,而發達國家的石油消費則出現了負增長的趨勢。
BP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貢獻90%以上的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而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幾乎沒有什麼增長。美國將超越中東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供應國。中國到2030年將成為世界主導性能源進口國,由於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影響,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而美國能源信息署則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將是美國的兩倍,印度的能源消費也將達到美國的一半多。發展中國家將主導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長。
能源流向的逆轉將一定程度平衡原有的貿易失衡,但也將產生新的矛盾。在世界變平的道路上,新興經濟體麵臨著兩大瓶頸:一是勞動力成本增長造成的成本優勢喪失;二是對能源需求的巨大增長。在原有的世界能源版圖中,美國作為能源消費的世界第一大國,憑借其政治和軍事實力,來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近年來,隨著美國頁岩氣的大規模商業化,美國逐漸實現能源獨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下降。而發達國家正在利用其在全球事務中的優越地位製定新的規則,比如拋開WTO另起爐灶的TPP、TTIP。發展中國家變富了,看似形勢在逆轉,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依然缺乏話語權,軟實力和硬實力都不足,隨著能源對外依存度的增加,必將受到諸多牽製。
能源領域的公平與正義
有一些問題在一國之內看來是正義的,在全球範圍看卻未必正義。能源領域這樣的問題也很突出。比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落後和高耗能產業,這種做法改善了發達國家的環境,但是卻使發展中國家承受著環境和能源的壓力,據統計,在中國的終端能源消費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用於出口給發達國家的產品,也就是說中國較高的碳排放量中有三分之一是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來的。但另一方麵,不可否認的是,加工出口貿易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些問題使得全球範圍內能源領域的公平與正義問題變得尤為複雜。
不過有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的共識。在當今世界,現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之趨勢。能源領域要實現全球正義,其目標應包括現代能源的可獲得、可負擔和可持續。
能源的可獲得是指能源的可得性,即保障能源安全,針對能源短缺與能源貧困問題。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研,2009年,全球有26.8億人沒有現代能源,有14.4億人沒有電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能耗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能源貧困是貧困的重要內容,並且將導致持續貧困。
能源不僅應可獲得,還應以中低收入者可負擔的成本獲得。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電力。電力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能源,一係列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都離不開電力。正因如此,電力行業被歸入了公用事業的範疇,政府有義務以較低的價格滿足民眾對於能源的基本需求。
同時,能源還應是可持續的。目前,全球共同麵臨著氣候變暖、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與能源的使用之間有著密切關係。全球應共同致力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的能源係統,這不僅是代際公平的要求,也是代內正義的要求,因為能源的可持續與能源的可獲得和可負擔之間具有相關性。
對於能源的可獲得、可負擔和可持續的目標,國際社會有了基本共識,但對於這三者間的張力和優先性,依然存在諸多爭議。在原有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能源流向的逆轉又引發一係列問題。
首先是國家的分化。目前,並不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發展,這就出現了先發展國家與後發展國家之間的分化。有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崛起,成為新興經濟體,對能源的需求劇增;有的國家依舊貧窮,麵臨著嚴重的能源貧困問題。同時,新興經濟體與先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利益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舊有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分模式將難以解釋世界的發展趨勢。
其次是能源短缺加劇。與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伴隨而來的是對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世界麵臨著能源的相對短缺問題。目前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但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遠遠低於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果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對世界能源來講將意味著什麼?如果在未來,後發展國家也發展起來,世界能源供應缺口會進一步增大,世界圍繞能源所展開的政治博弈亦會加劇。
最後是環境與氣候問題的複雜性。環境和氣候的影響不可能被國界限製住,因而環境與氣候問題必定是一個全球問題。目前在環境與氣候領域,國與國之間,尤其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利益衝突嚴重。新興經濟體反對發達國家讓其承擔過多的環境義務,為自身爭取發展權;歐佩克國家希望維持世界對石油的高需求;落後國家希望維護自身的資源所有權,尤其是一些小島嶼國家環境危機意識很強,但是貧困本身也製約了他們保護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