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K·迪克(PhilipK。Dick,1928—1982),美國當代科幻小說家,不世出的文學妙才。迪克雖已辭世20載,但他殘酷的經曆,坎坷的人生,令聞者無不籲嗟驚歎。迪克一度活靈活現有枝有葉地預言了基因技術、克隆技術、記憶移植,寫下最具科學效應的幻想文字,影響了村上春樹這樣的暢銷書作家、斯皮爾伯格這樣的超級大導演。迪克以科幻的形式拓展出全新的人生時空,鑄就不朽的傳奇。縱觀這個美國佬的一生,仿佛驗證了那句東方格言:自古雄才多磨難。有幾人知道,迪克一生艱蹇,不為世俗所容。幸好他那些天才的小說,連同天才的預言,永遠鐫刻在曆史和時代的莊嚴牆體上。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迪克正成為世界電影界和出版界日益關注的文化現象。2002年好萊塢迪克當道,兩部出自他手的作品同時熱映,曆史上很少美國作家有此殊榮。“本年度最刺激科幻懸念片”《冒名頂替》的演員斯托說:“拍片時,誰也沒預想到影片中的故事居然在現實中發生了。”“9·11事件”使迪克在30多年前這部心理科幻經典之作中所構想的防範嚴密的世界成為人們不願看到的現實。派拉蒙公司則以200萬美元買下其小說《薪水》——一個詞值200美元,實在稱得上短篇小說稿酬之冠。有意思的是該小說1952年出版時作家本人所得稿酬竟不足200美元,該片由大名鼎鼎的吳宇森執導。
美國著名的娛樂網站“好萊塢”曾評選最偉大的50部影片,迪克作品《銀翼殺手》名列第七,《星球大戰》則被排到了49位;美國著名科技雜誌《WEIRD》選出“電影史上最佳的20部科幻影片”,《銀翼殺手》榮獲冠軍;電子遊戲《銀翼殺手》獲互動與藝術科學學院獎,被評為年度最佳冒險遊戲。根據迪克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少數派報告》,由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甫一上映即成2002年夏季票房冠軍,榮登《時代》雜誌封麵,並獲第六屆好萊塢電影獎“年度影片”大獎,之後在德國、西班牙和法國都成為票房冠軍。1990年,改編自迪克同名小說的電影《全麵回憶》耗資6千萬美元,由施瓦辛格、莎朗·斯通主演,上榜美國年度十大巨片。該作集科幻、動作、驚險、恐怖於一體,暢想了記憶移植,該技術涉及電腦技術和基因工程,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無獨有偶,1999年,中國高考的作文題目就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在世界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同時有迪克的88本書熱銷;在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B&N上則成績更佳;在英國等地,迪克的書也頻頻上榜,且每本書銷量都在百萬冊以上。《洛杉磯周報》指出:“迪克是20世紀最傑出的北美作家之一。他的優秀作品堪稱美國這30年來的最上乘之作。”《華盛頓郵報》讚歎:“瘋狂詭秘,警世絕句,難以釋然的情感……一切盡在迪克的筆下生花。”迪克的書在全球範圍內頻頻暢銷,出版界、電影界不約而同地掀起了一陣陣迪克旋風,雄強不衰。“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誰也沒有料到,迪克,這位生前落魄的科幻小說巨子,用他那些執著獰厲、魔筆生花的作品,在時間的流沙上打下了永不漫漶的印跡。
而今,遠在天堂的迪克為世人留下36部長篇小說、100多部短篇小說,它們熔科幻、驚險、倫理、言情、恐怖、神秘、心理、懸念、推理於一爐,哲思與藝術並重,科學與俚俗相通,為崇尚科技的歐美人所深深喜愛。迪克,這個想像力高度發達的天才,這位當代北美及世界科幻小說領域的執牛耳者,用他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的作品引人尋覓宇宙間那份美麗深奧的情感。讀迪克的小說,我們不得不感慨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畢竟是真理的皇後。
迪克的今天如斯輝煌,迪克的過去,或曰生前卻又那般不堪,恰成為鮮明對比的兩極。1928年生於芝加哥的迪克,身世不幸,一生飄零。出生時,迪克是“龍鳳胎”中的哥哥,這對兄妹早產了6個星期,僅僅過了一個多月,妹妹便因營養不良而夭折。迪克懂事後總覺得妹妹的死與自己有關,並常常遷怒於母親。揮之不去的負罪感影響了他一生的心路曆程、婚姻關係和自身的靈性發展。6歲時,迪克父母離異,父親遙不可及,而母子間感情冷淡,他的童年陰霾密布,飽經苦楚。童年陰影成為一種頑固的情結,在其靈府鬱結繚繞,不可排解。失去妹妹的創痛,無愛的家庭體驗,無盡的慚愧內疚,遂化作迪克作品生生不息的母題。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迪克的生活便無緣由地充滿了變故、災難、不幸;重重的困擾,動蕩的生活,使他生就多愁多病身。除了嚴重的吞咽困難症、無法在公共場所進食外,迪克還患有強烈的眩暈症,一旦發作即物我不分,周圍世界在他眼裏變得恍兮惚兮,如同覆蓋著朦朧的水霧。身體的病,必然累及心靈。但也正是愛與痛的撞擊,悔與恨的糾結,才打造出了這位奇特矛盾的天才。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命運苛待了迪克,亦成全了迪克。從迪克身上,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天才與病態,確是一張白紙的正反兩麵。
少年迪克從暢銷雜誌上初次接觸到科幻小說,即一見鍾情,埋下了以心相許的種子;但他同時又對科幻文學抱著遊戲的心態,因他心中,真正占主導地位的還是“純文學”至上的觀念。他從彼時起,一直到死,終生念茲在茲的,就是成為一名嚴肅的“純文學”作家。15歲時,迪克開始為生活而打拚,在社會名人霍利斯那裏,他幸運地謀得了職務,在一家專營收音機、電視機和音樂唱片的小店做店員兼修理工。此項工作他幹了多年,幹得津津有味。這段經曆後來反複出現在他文本中。迪克不僅流露了對Hi-Fi唱片和音響器材的癡迷,也不時表現出在流行與古典音樂方麵的深厚底蘊。生長於下層的迪克,閱曆豐富,愛好偏執,為其日後的成就大器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