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裴秀(1 / 1)

裴秀(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裴柏村)人,魏末晉初的著名學者。

裴秀出身望族,少時聰敏好學,情操高尚,8歲時就能寫文章,10歲時已嶄露頭角。由於他“孝友著於鄉黨,高聲聞於遠近”,時人敬重,朋輩佩服,故有“後進領袖有裴秀”之譽。裴秀是西晉王朝的一位開國功臣。魏末,司馬氏建立晉朝,裴秀為晉王朝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晉封為魯陽鄉侯。司馬炎稱帝,拜裴秀為尚書令,加左光祿大夫爵封郡公。裴秀生活於戰亂時期,多年的戎馬生活,給他豐富的感性地理認識,也使他十分懂得地圖的重要意義,有了精確而詳明的地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才成為可能。這標誌著當時地圖學的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劃時代的高度,這是一個比較科學的理論體係,因此,裴秀被地理學界推崇為中國傳統地圖理論的創始人,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人們把他同歐洲學者托勒密並稱為世界古代地圖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明星。

裴秀以我國早期地理著作《禹貢》為依據,對全國地理逐一作了詳細的查對核實。他在總結前人製圖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這就是著名的“製圖六體”。他還把一幅比例尺較大的舊天下大圖縮製成為一幅比例尺小的“方丈圖”,編製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他的成就,不僅當時是空前的,就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