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於汴(1558—1634年),字自梁,號直予,明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運城曹家巷)人。
曹於汴自幼聰穎,入學潛心,淵博之後,尤長理學,因家事寒微,為生活計,曾任西席教師十年有餘;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應鄉試,考取舉人第一名;第二年赴北京應任辰科公試,經過奉天殿(今太和殿)唱名,欽點“進士及第”。初授江蘇淮安府推官,曹於汴到任以後,夙夜唯寅,案無積牘,明察秋毫,執法如山,屢受山東按察司嘉獎;萬曆二十五年外察優等,被提拔進京任給事中。曹於汴堅持任人唯賢和直言敢諫。萬曆二十八年回故裏安葬亡母,地方官吏和鄉紳極盡阿庾奉承之能事,可是曹於汴卻深居簡出,不收禮,不待客,除緬懷慈母外,慷慨解囊,在運城文廟隔壁他家祠堂裏(現運城中學校址)創辦了一所“宏運書院”。曹於汴的浩然正氣和高風亮節贏得了鄉裏的敬仰,故人們給他家大門上掛了一塊匾,上書“大德望曹”。
崇禎帝朱由檢做王子的時候,就厭惡太監,待至魏忠賢的黨羽滿朝堂,走狗遍天下,生祠全中國,逆跡逐漸暴露以後,他對宦官閹黨之流更加深惡痛絕。所以他一上台,為了徹底肅清這些敗類,就授曹於汴為左都禦使。曹於汴建議朝廷以“讚導、擁戴、頌美、諂附”四條罪狀,對魏忠賢之流進行嚴格審查,舉國上下和宮廷內外,一齊動手,幾天功夫,261名罪犯全部落網。魏忠賢在從安徽鳳陽皇陵往京都解押途中的阜城畏罪自殺被碎屍,朝廷內外的狐群狗黨,基本掃盡。除掉了宦官閹黨,曹於汴已是75歲了,在風雲變幻、三易其帝的年代裏,在奸賊不絕、諍臣受壓的朝廷裏,幾經宦海沉浮,已是精力不支了,所以力請告老還鄉。曹於汴家居期間,專心致誌、嘔心瀝血著作《共發篇》、《仰節堂集》和《安邑縣誌》。曹於汴逝世後,崇禎帝表示震悼,追贈“太子太保”,並派鴻臚寺遣使致祭,撫恤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