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在這裏作彎曲和歪邪講。先說彎曲和直之間的關係。前麵講了有些樹之所以存活的故事,是因為它能通過彎曲以卸掉大自然加在它身上的負荷,這是自然界的“枉則直”。它同樣也體現在人和人的相處中。我們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以前,小學生見老師,晚輩見長輩,都要行鞠躬禮,就是彎下身去,以表示自己虛身求教的誠意。《禮記》裏就說:“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意思是依照禮儀,隻有到有賢德的人那兒討取方法,沒有聽說有賢德的人上門送方法的;隻聽說願意學習的人虛心前去求學,沒有聽說有學問的人追在別人後邊去教的。我們知道隻有將情況了解清楚了,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所以有素質的領導都會虛心地聽取下邊人的意見。特別是新到一個地方任職的更要注意這個原則。但常見一些人,迎頭擺耳,一副傲氣十足的派頭,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但事情做砸了,憨臉一耷拉,任憑別人劈頭蓋臉地批評,這是先直後枉,反而被人瞧不起。聰明人常是先枉後直。比如孔子,那麼了不起,還每事都要問,不成功都不由他,因為人們更願意和謙遜的人談問題。
世間的事,枉是經常的,直是短暫的,許多事不是左,就是右,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糾正。要矯枉必須過正,否則就不能正。因為物體一旦運動就會產生慣性,人的行為也同樣有慣性,所以要不斷地糾錯。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各黨派輪流執政,其好處是彼此都受到監督和限製,所作所為不會偏離憲法太遠。在現實生活中,矯枉過正這事是常有的,一件事情安排下去,不是做不到位,就是做得過了火。你讀《三國誌》可看到這樣一件事:
劉備在蜀,時天旱,禁私釀,吏於人家,索得釀具,欲論罰。
把這段話譯成白話,就是三國時代,劉備在四川當皇帝,遇到天旱,他下了一個禁止私人釀酒的命令。因為天一旱,糧食就要減收,人民的生活就成了問題,所以,劉備就下了這個命令,禁止私人家裏釀酒以節約糧食。但這個命令下去後,地方官吏不但抓住釀酒的進行處罰,對家裏有以前釀酒工具的也視同釀酒予以處罰,這就過了頭。可是天下事往往就是這樣,上麵製訂一項措施本是正確的,一到下邊就會花樣百出。下邊人會拿著雞毛當令箭,一方麵可以邀功請賞,一方麵又可以借機敲詐百姓,中飽私囊,所以要不斷地糾偏。直就是在這左一下、右一下中產生的。無枉就無所謂直。這是一個社會常態,不要看到上麵常有政策不一樣的情況,就亂發牢騷,那是我們不了解社會的常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