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是接著“強為之名曰大”而來的。為什麼勉強地把道命名為大呢?因為它無處不在,無量無邊,大的無法用語言形容。“逝”的意思是向內外上下四麵八方延伸發展,延伸的我們都看不見了,所以說“大曰逝”。“逝曰遠”,遠到什麼程度呢?“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不及的地方。“反”同返。“遠”、“逝”是說走得遠。“反”是說還能回得來,回到我們自身上來,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須臾不離我們。你看孔子也好,老子也好,它說的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版本你看不懂,是因為它被一些不懂生活的文人神化了。像有些讀書人,書讀了很多,而解決不了任何事情,隻能說是出去了,走遠了,而回不來,所以你既無法和他坐而論道,又無法讓他解決具體事情。我們中國文化走到今天,就是許多文人將本來淺顯的道理人為地複雜化了,眾人看而不懂。比如現在興起了傳統文化熱,大家一聽說孔子很了不起,趕快到書店買兩本有關孔子的書,翻開一看,如同天書,隻能束之高閣了。
實際上,如果會學習,書看到一定份上,你就會發現,許多道理就在我們身邊,就是那麼簡單,但越是簡單的東西你越難說清楚。比如你帶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你常被他提的問題搞得啞口無言。現在許多人在研究《易經》,有的人說,泰卦最好,他就不知道,泰極而否來,是好中暗藏著不好。六十四卦最後一卦是“未濟”,事情沒有結果,永遠在變化之中。我倒認為最好的是謙卦,“謙、勞,君子有終。吉。”隻要始終有一個謙虛好學的態度,比別人多努力一點,堅持有終,就是吉祥。所以人人都有好卦。如果既“自見”,“自是”,又“自伐”、“自矜”,還好吃懶做,有幾個錢又送給了算卦先生,就是卦再好,恐怕也無濟於事。不要忘了《大學》裏的名言,知道修身方為知本,此謂“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