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風水案例解析(1 / 3)

1.原始人民的居住方式

遠古人類掘穴而居,是為了躲避自然的嚴酷和猛獸的侵襲。

考古資料顯示,目前在美洲、歐洲、亞洲等都發現過規模浩大的地下洞穴迷宮的遺跡,比較著名的有:美國中部馬莫斯大洞穴係統、位於阿爾卑斯山的讓波爾納大洞穴、土耳其境內的安娜托利亞高原的大規模洞穴。。。。。。

穴居人滅絕之謎

13000年前,北美洲穴居人滅絕,當時正在歐洲和亞洲形成的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停頓,猛獁和乳齒象等大型動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地球從此進入長達1000年的冰凍期……科學界以前一直將上述大滅絕原因歸結於氣候劇變。

如今,科學家們終於找到真凶:證據顯示,一顆彗星於1.3萬年前在地球上空爆炸,爆炸產生的火球導致北半球多數地區陷入火海,使得北半球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幾乎完全被摧毀。

科學家推斷,這顆彗星是在撞上地球前在地球上空爆炸的。彗星直徑為2至3公裏,恰好在與地球碰撞之前出現分裂,繼而發生一係列爆炸,每一次爆炸的威力均相當於一枚原子彈爆炸的威力。

爆炸造成的一係列嚴重後果包括:石器時代文化遭到毀壞;引發持續1000年的冰凍時期,嚴重擾亂了當時正在歐洲和亞洲形成的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猛獁、乳齒象、劍齒虎、巨熊等大型陸地動物滅絕,美洲石器時代獵人--穴居人也沒能幸存。

科學家提到彗星爆炸的證據,是他們已經在歐洲、加拿大和美國的26處地方,發現了一層鑽石粉塵層,這是含碳彗星墜向地球後形成的遺跡。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有巢居的傳說。如《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與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條件自然孕育出雲貴、百越等南方民族“構木為巢”的居住模式。此時原始人尚未對這種“木構”建造有明確的意識,隻不過是隨鑽木取火,劈砸石器等無意識條件反射而誕生的一種社會行為,嚴格地講,這算不得建築。《禮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繒巢",可見“巢者與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開。

巢居在適應南方氣候環境特點上有顯而易見的優勢:遠離濕地,遠離蟲蛇野獸侵襲,有利於通風散熱,便於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說“巢居”是我們祖先在適應環境上的又一創造。也正是原始社會的“巢居”、“穴居”在長期曆史環境的變遷中,受社會、自然、文化等多種條件的製約與影響,才一段段將華夏建築成一部璀璨的史詩。

巢居

讀音:chaoju

解釋:棲宿樹上。

出處:

1.《莊子。盜蹠》:“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2.《戰國策。趙策一》:“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

2.北京的四合院與風水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麵,"合"即四麵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麵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製是分居四麵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麵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製,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臥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墁地,青石作階。

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複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遊廊連接各處,占地麵積極大。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麵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梁柱門窗及簷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簷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占一間房的麵積,其零配件相當複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餘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麵、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簷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裏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臥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簷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簷正麵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裏,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麵加幅紙,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幹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從外院進入內院的中門,通常是一座稱為垂花門的小門屋,施懸山"勾連搭"頂(即前後兩個雙坡頂相接),造型玲瓏,相當華麗,預示由此進入內宅,豐富了內外二院的景觀(圖六)。在垂花門後簷柱處常設門扇,稱屏門,作用類同儀門,平時關閉,人由門前左右廊道繞入,遇大事或貴客蒞臨才開啟。以中門間隔內外,不僅保持了內院的安靜,同時也含有宗法禮製的意義。宋代一部生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事林廣記》說:“凡為宮室(此指宅院),必辨內外,……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女仆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麵”。可見,中門來源之早,是區別內外所必需。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院中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為人們所鍾情。遇婚喪大事可在院內臨時搭建大棚,以待賓客。抄手遊廊把庭院分成幾個大小空間,但分而不隔,互相滲透,增加了層次的虛實映襯和光影對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員在這裏得到交流,為創造親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3.紫禁城現風水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製--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麵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占地麵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城牆四麵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麵的午門和北麵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禦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麵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製,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製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這座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恒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麵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隻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這裏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麵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房屋建築麵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於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麵的午門,也被稱為“五鳳樓”。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隻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製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曆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製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製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麵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位於紫禁城的前部,而內廷則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帝後居住的地方,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以及分布在內廷各處的四座禦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禦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改名"太和門"。它坐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麵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簷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麵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其殿麵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麵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簷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製。屋頂的角獸和鬥?出跳數目也最多;禦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隻有在這裏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製皇權的象徵。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麵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麵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簷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而中和殿後的保和殿,在清朝時期是舉行殿試的地方。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麵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麵是保和殿,後保殿北麵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裏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麵向南,它是一座麵闊五開間,單簷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乾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簷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麵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乾清宮是後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宮外形為麵闊九開間,重簷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裏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