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陳洪鋼出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呢?談及此,我們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曆史背景。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力衰微,列強侵入、領土喪失,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百業凋敝、民不聊生。那些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文人,雖然憂國憂民,但卻苦無出路,他們以“言誌”的詩歌,抒發仰天長歎的悲憤情懷。譬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驍勇青年譚嗣同,在《有感一首》中詰問:“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被梁啟超譽為“世詩家三傑”之一的愛國者蔣智由,則在他揮筆寫就的《有感》裏浩歎:“落落何人報大仇?沉沉往事淚長流……淒涼讀盡支那史,幾個男兒非馬牛!”
當時,禦侮圖強的一批仁人誌士,康有為、梁啟超、楊深秀、林旭、譚嗣同等,於光緒24年,即1898年,提出了戊戌變法維新。自是年4月23日,光緒明諭實行新政,到8月3日,譚嗣同向袁世凱所提要求被拒絕,僅僅百日,變法維新即遭殘敗:慈禧垂簾聽政;光緒皇帝被幽閉於北京南海中央之瀛台;變法維新的發起人康、梁,雖僥幸逃脫,未遭殺身之禍,但在推行新政中迎難而上、首當其衝的譚嗣同、劉光第等六君子,卻被慘毒殺戮。廣大勞動人民,仍在內憂外患的困窘和屈辱中生活……有壓迫就有反抗,有屈辱就有鬥爭。人民不會沉落,英豪總會奮起!在康、梁變法失敗之日,正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之時。這兩者性質有根本的不同:變法維新,旨在滿清皇帝統治下,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零碎地實施若幹新政;而革命運動,則要從根本上推翻滿清政府,建立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國,以使我中華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有不同的是:變法維新,隻能列出一些具體的新政之舉,供皇帝采擇施行;而革命運動領袖孫中山,則有其一整套建國綱領和治國方略。他的理論,以《三民主義》一書為中心,還有依此而發揮的一係列建設理論,諸如《建國方略》、《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以及《國家建設》八部,等等。孫中山是有主義、有計劃的革命領袖,他領導社會各界分子進行革命,其人員組成主要有:會黨、華僑、知識分子、進步軍人和新出現的進步資產階級。這應運而生的革命勢力,反映了時代的迫切要求和人民的強烈願望,因而越來越壯大,不斷向滿請統治者進行暴動,直至1911年8月19日的武昌起義,即暴風驟雨般摧枯拉朽的辛亥革命,徹底傾覆其統治,終於在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267年的統治。
在辛亥革命之前,即1905年到1911年3月29日,黃興率俊良之士攻打廣州,孫中山直接或間接指揮的暴動,不下10次,但都因敵眾我寡、敵強我弱而屢屢失敗。就在這革命最艱難、最需人財物力幫助之時,陳洪鋼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多次同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共謀大事,並為其從國外購買軍火,妥存在自己家裏,供革命者隨時取用。
陳洪鋼祖居廣東省中山縣南屏鄉陳承裕堂村,那是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祖父陳犀坪,是清朝進士,雖在朝為官,但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極為不滿!他棄官後,即興辦農場、經營茶葉等農產品,決心走實業救國之路,事業發展很快,規模不斷擴大,生意日益興隆,財源滾滾而來,在長江流域和廣東、澳門等地影響很大,實力雄厚。上海的“犀坪堂”和澳門的“陳家大屋”,就是他祖父創建的著名店堂,其大本營在上海的圖南裏,全家遷居於此。陳洪鋼之父陳蔚秋,是清末舉人,先後在朝中當道員、臬台、縣長,因他秉公執法、伸張正義,又樂於扶貧濟困,故在任上口碑甚好;他一貫主張強國富民,堅決反對清朝政府,總希望有機會就推翻它!這愛國圖強的父子兩人經常議政,一致認為:“我們的先賢說過:‘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國家被欺,百姓受窮,吾家要錢何用!理應疏私財、求大義,將錢用於滅滿清、興國家!”陳、孫兩家是同鄉,也是世交,過往甚密,陳家經常在經濟上幫助孫家,就是孫中山在香港上醫科大學,也是陳洪鋼的爺爺資助的。1905年秋,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後,革命勢力發展迅猛。陳家更是千方百計地主動同他們聯係,並用全部身心和家財鼎力相助:陳家世代都是清朝官吏,且有皇帝所賜黃馬褂作掩護,為同盟會送文件、傳情報,讓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經常在他家接頭、開會,密謀武裝暴動等要事;陳洪鋼的父親,還為革命黨秘密地從澳門購買軍火,並在其廣東南屏老家,專門挖蓋了地下室作彈藥庫,將自澳運來的槍支、子彈暗藏其中;對清政府通緝的革命黨人,陳家精心保護和接濟,有的躲到越南順化城地下室裏,被越南當局發現後抓起來,陳家人專程前去設法營救,使之轉危為安……所有這些,都強有力地幫助和支援了以孫中山和黃興為首的革命鬥爭!因此我們說,陳家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的曆史性突出貢獻,應是言之鑿鑿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