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是國家和諧的基礎,是個人幸福的港灣。提到馬總這心直口快、人緣很好的家庭主婦孫春茹,全村男女老少都誇她:“幹活強亮,心慈麵善,孝敬公婆,支持丈夫,疼愛孩子——最使人尊敬和佩服!”
這裏不妨引用一段她對我講的樸實無華、令人欣慰、啟人心智的話:“一個家庭幸福,不在窮富,主要在心心相通、和睦相處。因為海泉心眼兒好、很能幹,所以我嫁給他這35年來,不管生活多苦、身上多累,我心裏都感到挺幸福。前些年,吃喝困難住土房,加上年邁患腦意外的公公、小腦萎縮的婆婆和殘疾的長子,全家7口人裏,有3個拄棍兒的,海泉忙得整天不沾家,我一個人要管全家人的吃喝穿用,還得下地幹活,有時我扛著50斤一袋的化肥,到幾裏遠的地裏去施肥,你說難不難、累不累?可我怎麼樣,一點兒也不怵頭、沒怨言,整天總是心氣兒很高、樂樂嗬嗬地幹;如今條件好了,住上了新樓,倆老人不在了,又娶了三房兒媳、有了4個孫輩,全家12口,一直在一塊兒吃飯。每個兒子一結婚,我都當著親家的麵兒,把話亮在桌子麵上:‘我把兒媳當閨女一樣疼、一樣愛,那麼,許我疼、許我愛,就得許我教、許我管!’他們都非常同意我的話。兒子們結婚後,我讓他們各自起火、單過日子,可你說怎麼著,兒媳婦們堅決不幹,她們像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那樣,頑皮地賴著不走,你聽聽,她們就像商量好了似的這麼說:‘媽媽呀,大夥兒在一塊吃飯熱鬧、高興、吃得多,您老就別讓我們走啦!’這不麼,現在每天下班後,是我這‘大管家’最忙活、也最歡喜的時候。我這老少三輩一大家子人呀,從來沒有拌過嘴、紅過臉兒,有的是無盡無休的說說笑笑、親親熱熱、歡歡樂樂!”
麗川哥倆出了校門,先後到其父擔綱之廠工作。雖拄雙拐,但舉止麻利的麗川,先當化驗員,又做保管,後任會計,幹什麼都勤勤懇懇、板板生生、清清楚楚;身高1米84的麗華,善學習、重科技,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進步很快;後來麗瑩也到廠上班。對這三個孩子來說,既慈祥又嚴厲的父親,經常嚴肅地對他們講:“在這有幾百人的公司裏,因為你爸爸是一把手,所以你仨要永遠記住、堅決照辦:你們隻有謙虛謹慎、吃苦在前的責任,而不該、也決不能有任何優越感、搞特殊的權利;如果你們誰跟員工鬧矛盾,我要首先公開批評你;你們每個人的表現如何,要讓群眾去評說,去打分!”
我國“五經”之一的《周禮》中有句名言:“上行之,下效之。”由於馬海泉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和言傳身教,他們都待人以誠、紮實肯幹,不慕時尚、不進舞廳,而且不抽煙、不酗酒、不打牌,都爭先恐後地幹好工作、要求進步。因此,如今麗川已升任公司財務部部長,並於1999年光榮入黨;儀表堂堂、精明幹練,大有其父風範的麗華,挑起了常務副總的重擔,也於2002年入黨;膀乍腰圓、幹多說少的三子麗瑩,則是個開車嫻熟的出色司機!公司員工們都豔羨地說:“咱馬總不但自身優秀,還有個賢內助和三個爭氣的好兒子!”
馬海泉為何由從醫轉為務工?他又是怎樣在這世代種田的窮鄉僻壤辦起了化工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