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艱難創業拓富路(2 / 3)

英明的黨組織最了解馬海泉的為人和處境,當時不但信任他、鼓勵他,還委任他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全權主抓村辦向陽化工廠。他頂著壓力,要緊牙關,狠抓了兩手:一是,四麵出擊,繼續尋找和開拓兩種合格、定型的產品市場;二是,重新誠聘有關科技人員,開始研製有機顏料“金光紅C”。

在整個研製攻關過程中,他一直是全身心地同科技人員並肩戰鬥,很少回家,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在采訪中,三次榮獲全區“賢內助”美譽的孫春茹,指責裏含有表揚,嗔怪中帶有自豪地對我說:“我們老馬租出去了——不顧家,隻管廠!連說夢話都是研製新產品;要不就是在夢中揮舞著手,大聲給客戶打電話,談價格,把孩子都給吵醒了!唉,他就是這麼個人,恨不得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所以,他個人和家庭就全然不顧了!”

到當年11月底,這個新產品就研製成功。馬海泉又找信用社貸款10萬元,12月份即生產出合格產品,他們又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陰霾中,看到了初露的曙光!可意想不到的困難又來了,就在大家情緒高昂地抓緊生產新產品“金光紅C”、滿懷熱望地準備過春節的臘月20日上午,信用社要全部追回10萬元的貸款,而這時,全廠60人半年的工資都未發,大夥兒還盼著拿錢回家過年呢。海泉尋思:“群眾的利益比天大,群眾的情緒最重要——我要想盡一切辦法,在節前給大家發工資!”

想到這兒,他立馬去找信用社主任,請求先扣5萬,留下5萬發工資。可是,不論他怎麼情切切地苦苦訴說、請求,人家都一本正經地不動聲色、不予理睬,仍然堅持扣掉10萬元——這對重感情、講義氣而又心係村民的馬海泉來說,真不啻是當頭一棒!他不禁仰天浩歎:“怎麼辦?怎麼辦!群眾無錢,怎麼過年?可我到哪裏去弄錢啊?!”

天無絕人之路。臘月22日,馬海泉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國營大客戶——天津市外貿有關領導辦公室,當他說明原委、提出請求後,這位通情達理、解人之難的領導同誌,當即慷慨地說:“誰都背不住有急事、難事,理應互相理解,共渡難關。我看這樣吧,我們以每噸2萬元的市場價格,破格收購你廠僅有的那2噸‘金光紅C’——今天你就可以把4萬元的支票拿回去,給員工發工資過年!”

馬廠長一聽,感謝和激動之情,自不必說:“信用社和市外貿,同是國營單位,但兩者相比,態度和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想到此,他不僅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拿到錢回家過大年的全體員工,更是高興萬分、勁頭十足!

1986年正月,馬海泉又把庫存的十多噸其它顏料售出,收入近30萬元,一次還清了原貸信用社25萬元的本息,又在農行新開了帳戶。他決定今後不再同信用社打交道,轉而又想:“明人不做暗事,我既然是為集體辦事、為群眾謀利,那就不能忍氣吞聲、互不溝通地默然分手,而要光明磊落、不失禮貌地當麵說明。”

思考已定,馬海泉就鄭重邀請信用社主任等9人,一起坐一坐。席間,他首先端起酒杯,每人敬一杯,連飲9杯,然後,他心安神泰地宣布:“從明天起,我廠徹底結束了同信用社的業務往來。”

信用社主任等人,一聽感到驚訝,以為貸款還未還清。善於察言觀色的馬海泉接著從容地說:“我已還清了在貴社貸款的全部本息,並已在農行新開了帳戶——敬請放心!”

馬海泉說完,就悄然走出了飯店,在迷離閃爍的星光下,迎著徹骨的料峭春寒,獨自在寂寥的小路上,向鎮外4公裏的村廠走去。他心緒沉鬱、步履蹣跚地邊走邊想:想人家的不理解、不信任、不放心、不同情,想企業搞不好就無錢,無錢就底氣不足、辦事困難,到關鍵時刻,就被卡、受製、憋氣……想著想著,他那積壓多日的滿腹憤懣,頓時如火山般地湧上心頭,鼻子一酸,眼一模糊,暗自潸然,繼而又痛快淋漓地“淚飛頓作傾盆雨”——這是他辦企業以來,第一次因公而背後淌淚啊!

馬海泉這畢生銘記的悲壯一幕,使他切膚地感到:“辦企業,沒有經濟實力,就被人看不起,也不能使父老鄉親們變富,所以,我要痛下決心、勇立壯誌,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一定要把企業做好、做大、做強!”

直到今天,馬海泉每每想起那個永難忘懷的非凡夜晚,他都會豪情滿腔,壯懷激烈,周身湧起無窮的力量……行文至此,我油然想起2300年前孟子那段流傳千古的經典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誌,曾益其所不能。”正因馬海泉自幼即苦心誌、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經磨難,才增益了其所不能,從而為他日後的承擔重任,作了準備、打下基礎!

彩虹總在風雨後。1986年的馬海泉,因事業發展、工作順利而春風得意!經過全廠上下齊心協力,確保質量、生產數量日益增加的“金光紅C”,全部通過市外貿出口,這年的銷售額高達380萬元,利潤率高達20%以上,創利稅近百萬元,在當地引起轟動,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表彰!

有作為、有業績,才能有地位、有榮譽。在1987年春節除夕之夜,鎮黨委書記張書香,率領鎮黨、政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齊集該廠辦公室,村兩委和廠委成員也都到場,開了一個別開生麵的座談會。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召開的這個特殊的迎新會上,鎮領導熱情洋溢地對馬海泉勇率全體員工奪取的驕人業績,給予高度評價,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波笑浪裏,意氣風發的馬海泉,簡要總結了一年來的做法、成績和體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1987年更加宏偉的計劃和設想,引起了一陣歡呼聲,大大激發了全廠員工的幹勁!改革開放的浪潮風起雲湧,呼嘯向前,企業的經營機製也在改革中與時俱進。1987年,在一樹樹、一串串潔白、芳菲的洋槐花盛開的5月中旬,鎮黨委張書記同馬海泉商量,要在村辦廠的基礎上,搞一個較大規模的鎮辦化工企業。海泉欣然同意。

以真誠見長、善於言辭和社交的馬海泉,為找合作夥伴,開始頻繁地同天津染料廠聯係、接觸。此時,他母親病入膏肓,已3天不進食。6月21日,他陪張書香書記到天染廠,具體商談合作事宜。剛到半小時,海泉就突接家中緊急電話,說母親病危,讓他趕快回家。在全村有名的孝子馬海泉,為見苦命的母親一麵,他不得不終止談判,火速趕回。一到家,母親雖未斷氣,但已不省人事。他跪在慈母炕前號啕大哭,高聲呼喚:“媽媽!媽媽呀!您兒子來啦,您再睜開眼,看看我吧!”

他那聲聲痛斷肝腸地號啕哭喚,令所有在場者都為之落淚……也許是遺傳基因所致親情的心靈感應吧,母親還真的睜開了眼,看見了兒子,露出了笑容,而且又活了8天——這不能不說是骨肉親情喚回的生命奇跡!此後,馬海泉日日夜夜守侯在未斷氣、也不能吃喝的母親炕頭,直至其仙逝。

馬海泉將母親遺體火化後,次日就上班了。經他和鎮主要領導同天染廠多次洽商,在這年11月份取得共識,決定興建與其合作的鹹水沽鎮辦“天津染料廠津南分廠”:對方負責生產技術、原料供應、產品銷售和部分舊設備;這方負責占地、土建、設備安裝等,成立由馬海泉任組長的5人籌建組。這樣,從1987年12月1日起,馬海泉正式離開周辛莊村和向陽化工廠,全力籌建和擔綱這個鎮辦直屬企業。

他在籌建新廠中,由於鎮裏經濟困難,隻象征性地撥給他寥寥6千元人民幣,所需370萬元,都是他從農行貸款墊付的。在建廠的整個過程中,務實敬業的馬海泉,始終堅守戰位:各處的施工質量他都要認真監督;購買好的設備和必需的用品,又要盡量節省開支,他都要親自把關;特別是在安裝設備期間,他150個日日夜夜不離現場,這感人至深的無聲號召,激勵和催動著所有在場者,都不遺餘力地拚命工作……經過一年多緊張而有秩序地施工,到1989年4月,就建成了廠房、倉庫、鍋爐房和小型辦公樓等,總建築麵積達4000多平米的嶄新工廠,還購買和安裝了兩條生產線的新設備,於6月1日正式開工生產。緊接著,鎮黨委就宣布:馬海泉為該廠黨支部書記兼廠長。由於他艱難創業拓富路、貢獻突出,當年底,鹹鎮就把唯一的轉幹指標給了他,曆盡艱辛而百折不撓的農家之子馬海泉,從此成了國家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