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說道帥哥美女,娛樂圈那肯定是一抓一大把。
畢竟除了極個別的特色演員,想要進入娛樂圈的第一要素就是要長得夠帥夠漂亮。
之所以選擇電影學院。
第一個是考慮到電影成本的問題。
所謂在其位謀其職,作為一個老板,劉溪再如何大方也必須考慮到電影的成本,這也是身為老板的第一要求。
而控製電影成本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演員的片酬了。
以《月球》為列,這部電影投資才五百多萬,但是胡邦明一個人的片酬就占據了其中的三百萬,遠遠超過了電影實際的投資。
而這三百萬,還是因為開在劉溪的麵子上,打了友情價之後的價格,不然以胡邦明的身價沒有四五百萬根本不可能。
可見演員片酬在電影成本之中占據的比重。
當然,這隻是一個比喻的列子,這部電影也不可能請胡邦明這種身價的演員,畢竟整部電影出場的角色多大十多個之多。
所以想要降低電影的成本,劉溪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降低演員的片酬。
當然,娛樂圈也並不是沒有低片酬的演員,掙紮在娛樂圈底層的演員一樣的是數不清的。
但是劉溪之所以還是選擇了電影學院,就是因為第二個原因,電影本身的需求上麵。
作為一部校園題材的青春偶像電影,電影本身就是發生在校園內的故事,角色也多以學生為重。
這就要求演員必須符合學生的形象和氣質才行。
一個五六十歲的演員,就算再如何打扮也絕對不會讓人相信這是一個學生。
退一萬步,就算是扮相符合了,但是氣質呢。
一個步入社會的人和一個學生身上的氣質是完全不同的,這是肉眼都可以看得出來的。
除非演員的演技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還差不多。
隻要是已經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過的人和學校學生,氣質一目了然。
而演員的氣質能不能達到,將會對電影本身的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電影學院的學生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是本色出演。
隻能說什麼樣的電影需要什麼樣的演員,這完全就是因時而變的。
‘已經通知了!’
張偉帶著一絲敬畏的表情回答道。
對於劉溪提出直接在電影學院進行選角的點子,張揚心中隻剩下深深的佩服了。
‘電影學院那邊反應如何?’
劉溪可不想到時候沒人報名,那才真的尷尬了。
‘老板,也就你沒在場,當時那些學院的領導知道我們劇組要在學院選角,拉著我.......。’
想到當時電影學院領導的反應,張偉興奮的說道、
‘那學生呢?’
雖然自己沒有在場,但是通過張偉的描述,劉溪完全想象得到當時的情況。
畢竟這種電影劇組直接在學院選角在這個世界還是稀罕的行為。
‘太大了,我是說反應太大了,這幾天工作室光是收到的簡曆就不下一百多份。’
如果不是對角色有一些的要求,張偉相信數量起碼還要翻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