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美清.中國雜糧在新時期的新使命[R].2012中國雜糧營養與健康報告會上的講話,2012.
[2]遲燕平,楊貞耐,王勇,王曙文.我國雜糧深加工的現狀與發展趨勢[R].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中心,2011.
[3]楊才,李天亮,張新軍,周海濤,楊曉虹.燕麥之鄉——張家口[M].高科技與產業化,2009(12):79~79.
[4]林汝法,柴岩,廖琴.中國小雜糧[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張麗萍,翟愛華.燕麥的營養功能特性及綜合加工利用[J].食品與機械,2004,(2):55~57.
[6]汪海波,謝筆鈞,劉大川.燕麥中抗氧化成分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學,2003,24(7):62~67.
[7]梁敏.燕麥的功能性及保健食品的開發[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6(4):67~69.
[8]汪海波,謝筆鈞,劉大川.燕麥中抗氧化成分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學,2003,24,(7):62~67.
[9]高陸衛.小米精深加工技術探討[M].河南農業科學.
[10]楊春,栗紅瑜,鄧曉燕,田誌芳,王海平.小米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及品質評價分析[J].農產品加工學,2008(157):8~10.
[11]蔡金星,劉秀鳳.論小米的營養及其食品開發[J].西部糧油科技,1999,24(1):38~39.
[12]史宏,史關燕,楊成元,史根生,侯國亮,張翠萍,陳瑛.小米的營養保健及食療價值的探討[J].雜糧作物,2007,27(005):376~378
[13]徐學萬,李華,鈞楊堅.蕎麥酸奶的加工工藝研究[J].食品科技,2001(3):46~47.
[14]辛力,廖小軍,胡小鬆.苦蕎麥茶飲料的製作工藝[J].食品科技,1999(3):309.
[15]周忠宇,呂慧卿,鄭麗萍,郝誌萍,曹昌林.淺析薏米的開發利用價值[J].雜糧作物,2006,26(1):58~59.
[16]回瑞華,侯冬岩,郭華,劉曉媛,李學成.薏米中營養成分的分析[J].食品科學,2005,26(8):375~377.
[17]金黎明,劉垠孜,趙曉蕾,王小瑜,劉寶全,胡文忠.薏苡仁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0):5734~5734.
[18]莊瑋婧,呂峰,鄭寶東.薏米營養保健功能及其開發應用[J].福建輕紡,2006,11,103~106.
[19]高貴濤.黑米啤酒的加工方法[J].農產品加工,2012(11).
[20]陳鋼,簡素平,汪海利,吳克.黑米發酵乳飲料的研製[J].乳業科學與技術,2011(6).
[21]李軍民,周清明,唐浩.培育有競爭力的湖南優質稻米加工產業鏈[J].湖南農業科學,2007(1).
[22]湯兆錚.雜糧主食品及其加工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3]李裏特.糧食加工新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4]何國慶.食品發酵與釀造工藝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5]李魁,王梅玉,張鳳琴.澤瀉降脂米酒及降脂效果研究[J].食品與工業,2001(1):77.
[26]李蘭,孫俊良.幹甜糯米清酒的研製[J].釀酒,2002(2):107.
[27]張雪鬆,張兵.翠微米酒的釀製技術[J].釀酒,2000(2):103.
[28]劉尚文.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提升雜糧豆類地位[J].糧食加工,2004(3):3~6.
[29]盧鐵鋼.加入WTO後我國小雜糧產業發展的機遇、挑戰和優勢[J].雜糧作物,2004(3):176~178.
[30]丁聲俊.小宗雜糧特色產業[J].中國糧食經濟,2004(4):37~40.
[31]劉忠義.發酸糯米飲料技術的研究.食品研究與開發,1995,16(1):9~13
[32]劉國琴,李偉莉,陳潔.糯米發酵飲料品質的研究[J].鄭州糧食學院學報,1996,17(3):95~100.
[33]譚斌,任保中.雜糧資源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現狀與趨勢[J].中國糧油學報,2006,21(3):2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