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整體征服:?兩降淖詈笳蕉?(2 / 3)

漢唐之後,中國的國民精神是一直下降的,這其中固然有外敵入侵的連番打擊,更有漢文化內部的高度成熟後走向自閉的結果。宋這個“以文治國”的柔和的國家,怎能麵對那些在北方草原上馳騁的契丹、女真、西夏族人呢?這個“以金錢換和平”的文官政府,怎麼能抗衡那些經曆血火蕩滌的遊牧民族的衝擊呢?

與漢唐帝王的磅礴大氣不同,宋朝初太祖趙匡胤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這一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尤其南宋時,江南經濟達到了一個高峰,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靡靡文風彌漫著大宋王朝,輕柔歌聲縈繞著文人官員。當我們回首千年來的中原帝國時,驀然發現,宋朝已很少有了漢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氣魄,也沒有了唐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磅礴詩句。

公元1279年正月,這天,天氣陰沉,風雨欲來,沉悶的空氣壓抑著人心。

廣東,厓山,這裏是中國內地的最南端,再往南去,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宋軍最後的將領張世傑和臨時宰相陸秀夫,率領僅存的軍隊,繼續抵抗對岸的元軍。

元軍士兵蜂擁而來,他們叫囂著,早已不把宋人放在眼裏。宋軍將領張世傑神色凝重,下令全部人馬登船,依山麵海,將上千艘戰船用粗大繩纜連接成一字長蛇陣,將士們知道,這恐怕是他們最後的戰鬥了。

元軍用小船點火,乘風衝向宋船,被宋軍抵擋住。元軍火攻不成,又派水師封鎖海灣,截斷宋軍汲水取食的道路,圍而不攻,雙方僵持著,一天,兩天,三天……漂泊在海上的宋軍隻能吃幹糧,喝海水,直到第十天,船上將士們開始嘔吐不止,渾身乏力,於是元軍又用大炮轟。海麵上,到處是震耳欲聾的聲音。到了中午,潮水開始上漲,元軍水師發動總攻,南北夾擊,鋪天蓋地的艦船衝來,宋軍將士再也支撐不住,疲憊不堪地倒下,處處是哀嚎之聲,艦船上的旗幟紛紛落下,大勢已去。

正月裏的南海上泛起惡浪,漫天的烏雲席卷,愁雲慘淡,仿佛在為宋王朝作最後的告別。

這場海上惡戰,宋軍全軍覆沒,海上浮滿了屍體,達十萬多具,極其慘烈。丞相陸秀夫眼含著熱淚,抱起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顫抖的聲音:“陛下,如今國家敗亡,我們無路可退,不能像當年徽宗欽宗那樣屈辱被俘,隻有以死謝天下了。”說罷,他背起小皇帝,用素白的綢帶與自己緊緊捆在一起,然後一步一步地走向船舷,向北方京城方向望了最後一眼,縱身跳下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中……

聞聽小皇帝和丞相跳海而死,剩下的將士們悲痛欲絕,都紛紛跳水。將領張世傑仰天長歎,扔下了手中的戰刀,也縱身跳入海中,之後的朝廷諸臣和後宮女眷紛紛跳水自殺,此情此景,莫不令對岸的元軍震撼。南海的水麵上,漂浮著數不清的屍體。

公元1279,宋王朝宣告滅亡。中原大地慘遭北方遊牧民族的踐踏,徹底淪喪於蒙古人鐵蹄下。

宋朝之亡,是中國在曆史上第一次完全被外族征服。自此,兩宋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在蒙元統治期間走向衰落,不少海外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時代的結束,所謂“厓山之後,已無中國”。

華夏中原,自宋以後,便進入一個走下坡路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在一次次外力野蠻的摧毀下漸進的,當然,兩宋三百年間,同時出現了大批的愛國英雄、仁人誌士,文有範仲淹、王安石、蘇軾、辛棄疾、朱熹這樣一群先天下之憂的文學巨匠,武有楊業、狄青、嶽飛、韓世忠、吳玠等一批忠肝義膽的大將,他們成為宋朝的精神脊梁,支撐起這個民族的挺立。同時也出現了大批的昏君、國賊、漢奸,宋徽宗的軟弱,蔡京、高俅的奸邪腐敗,宋高宗的膽怯妥協,趙構的賣國可恥,湯思退的膽小放棄,賈似道的專權腐敗……無不負麵影響大大超過了正麵。

終宋一朝,最關鍵的要害在於:文人治國,失誤頗多;武人征戰,毫無建樹。

北宋的神宗,南宋的孝宗,這兩位帝王都曾力圖中興王朝,挽救頹勢危局。然而結局都是功敗垂成,不僅僅沒有使國家富強,反而加速了國家衰落。神宗年間的兩大名相:司馬光與王安石。兩人本是為了變革國家製度,謀求富強,卻相互間排斥、內鬥,最終由好友變成了敵人,各自為政,衍生出“新黨”與“舊黨”兩大政治陣營,自此後四十年間不斷發生衝突,最後在反複折騰中,導致北宋滅亡;孝宗期間本有欣欣向榮收複河山之景象,然而朝中大臣卻已習慣妥協政策,抗金名臣張浚準備不足而魯莽北伐,大敗而歸,主戰派大臣虞允文又顧慮重重,拖延時日,這些將帥們或誌大才疏,或失去鬥誌,在與外敵交戰中不僅毫無建樹,反而勞民傷財,簽訂屈辱的“隆興和議”,重重打擊了民族自信心,也加速了國家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