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尚教授倡議編撰一套《工業社會學理論與發展研究》叢書,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和主張。現在,該叢書第一部專著《21世紀企業成長與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研究》出版在即,紀德尚教授及叢書編委會邀請我為該叢書作總序。我之所以接受邀請是基於以下兩點:第一,在我看來,他們的上述學術倡議和主張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第二,對他們的學術態度、科研能力以及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的多年了解。

作為現代性的開端和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現代性的主要表現,以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為起點的工業化,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的曆程。工業化的特殊意義是通過技術的廣泛應用來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因而可以把它看作是依托科技進步不斷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先進的生產力的過程。工業化造就了此後的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也創造了適合於工業社會新的秩序和工業文明或後工業文明。世界性的工業化進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這種影響不限於單純的生產過程,而是涉及從生產組織到整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全麵變革,尤其是20世紀以後的現代工業化進程,不僅加快了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而且以現代化和現代性的方式在更大範圍內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

相對於變動的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社會學的使命在於用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和了解社會變遷的動因,分析和研究因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種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工業社會學,由於廣泛的社會需求,首先在西方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得到快速發展,且與經濟社會學、組織社會學、勞動社會學相聯係,已成為社會學一個極其重要而有影響的研究領域。在我國,費孝通先生早在1943年到美國哈佛大學期間,就接觸到工業社會學人際關係學派代表人物梅約的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學恢複重建後,在費孝通先生的積極倡導下,形成了工業社會學研究新的起點。

從上世紀最後20年以來,社會學理論越來越麵臨從本土現代化視野向全球現代性視野的重大轉變。由於當代社會學對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不斷深化的認識,逐漸把握了各國現代化過程中蘊含的更為深層的趨勢——現代性之全球進程,最終促成了社會學理論從本土現代化視野向全球現代性視野的大轉移。可以說,現代化僅僅是現代性的表狀和具象,是現代性進程激發的全球各地區本土的、地方的、民族的初步回應,並表現為相應的方案、策略、措施等;現代性則是現代化的深層趨勢和持久進程,它使得各個本土的、地方的分散生活場景逐漸融入了世界性、全球性的社會實踐過程,成為了其中一係列充滿意義、多種多樣的環節和部分。我們因而給予這樣的刻畫:現代性是不斷成長的,現代性可以更進一步地解釋為人類生活和組織模式即社會實踐結構從傳統走向現代、邁向更加現代和更新現代的過程。顯然,社會學理論視野從本土現代化擴展到全球現代性,越來越展示出人類社會生活可能存在著一種共享價值和共同目標。當代社會學理論的思想蘊力也因之更為深刻、豐富、淳厚、悠遠。這當然也不能不影響到世界和我國工業社會學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正在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麵發展的新的產業格局,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得到不斷完善。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以社會轉型形式出現的社會巨大變化,使經濟社會領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優化,但同時又引發、出現了大量問題。正是日趨增長的社會需求,刺激社會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此相比較,工業社會學研究似乎落後於發展要求。基於這一現實,與我國工業化進程發展要求相適應,以全球現代性的廣闊視野,著眼於我國企業組織分析與組織創新,積極推進工業社會學研究,是當代中國社會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這一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即將出版的《21世紀企業成長與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研究》是一部工業社會學研究方麵的力作,其創意是在我國工業化進程背景下,把21世紀企業成長與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他們從這一視角提出了不少具有創見性的觀點和建設性的主張,進一步拓展了工業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工業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很好踐行了社會學理論創新與現實發展相聯係的學術要求和風範。我衷心希望,在該書之後,這些中青年作者有更好的學術力作出版。

2007年9月於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