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一定的曆史文化傳統,也離不開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國外企業文化與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企業文化與企業文化創新等幾個關係問題,並以此為依托通過不斷創新企業文化,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努力開創企業文化建設的新階段。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
一、中國企業文化之源
中國傳統文化是曆經長期的積澱,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源。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是建設民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的內在要求。
1.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產
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是根係深厚、博大精深,這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曆史文化遺產。江澤民同誌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曾精辟闡述了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中國的優秀曆史文化傳統。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除上述優良傳統外,在我國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中,“我們還可以列舉出其他一些積極因素,例如: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容胸懷;以德治國、修身為樂的重德精神;重人輕物、人貴物賤的人文精神;窮則思變、變法圖強的創新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勤勞儉樸、誠實守信的美德等。這些傳統文化美德不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當代中國企業文化建設重要的文化基礎。
2.植根於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
樹無根不活,企業文化無根不立。作為亞文化的中國企業文化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它隻有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在成長中不斷壯大。實踐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精華經過創造性的轉換過程,一旦與現代企業發展理念相結合,就可以融入到現代企業發展之中,對企業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①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由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為代表的“民本思想”,不僅是今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傳統文化基礎,而且也是今天企業人本管理模式的思想淵源。堅持以人為本的優秀企業,總是試圖把人從經濟人提升到社會人的層麵,從滿足人與社會需要出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而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已經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而且也是創建先進企業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
②重義輕利的價值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見利思義”、“義然後取”、“信義不欺”、“一諾千金”等倫理價值觀,對今天的企業文化建設仍具有深刻的啟示。優秀企業的價值理念所恪守的原則是合法經營、關注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注重的是民眾的利益、追求的是義利雙全,它們在創造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必須注重企業的社會效益,積極謀求二者的協調發展。
③誠信至上的經營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敬業樂群”、“仁義誠信”等尚群精神和誠實守信的理念,經過改造熔鑄到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中,就可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今天的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經濟、法製經濟,還是一種誠信經濟,企業隻有堅持以誠信為本,提倡尊重、公平、守信、合作的經營理念,才能健康發展。
正如一個民族批判性地繼承其曆史文化傳統一樣,在企業成長中,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建設,實質上是一個繼承和創新過程,需要自覺地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在繼承和創新中加快企業文化建設的步伐。
二、“取之”與“棄之”的統一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對其辯證的分析和嚴格審慎的過濾、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此,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對傳統文化的精華,要加以積極合理的吸收、轉換和再造;而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要認真地進行剖析、清理和合理的揚棄。
1.傳承精華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一個創造性轉換過程。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必須建立有效的篩選機製,把人們所推崇的優秀傳統的精華篩選出來,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與市場經濟相融合,與企業實際相契合,使之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營養源”。
①重人倫的思想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人本文化的土壤,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傳統文化中重人倫的思想與現代人本文化的主張和人本管理的價值取向相吻合。現在世界範圍內成功的華人企業家之所以成功,除了曆經幾代人艱苦創業之外,可以說是與中國傳統中的人倫思想的文化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即便是在今天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倡導為了人、重視人的全麵發展,仍然離不開仁愛之心、和合精神,因為這些方麵是創建和諧企業的立足之本。
②重道德教化的思想為企業倫理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以重視道德教化而著稱,認為人人皆有羞恥之心,關鍵在於如何用仁義道德去教育感化他們。日本近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指出:企業的利潤,如果不以仁義道德為基礎而求得,則既不能永續,亦無法持久。可見,現代企業在傳承中國優秀文化過程中,很有必要把上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下來,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製規範相協調、與傳統美德相承接的企業道德體係。
③重禮儀的文化傳統為企業行為規範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供了文化手段。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崇尚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優良傳統。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入世後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交往增多,傳承崇尚文明禮儀的文化傳統,積極開展文明禮儀和行為規範活動,對於企業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素質,以及內在的企業文化建設和外在的企業形象塑造,都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2.去其糟粕
在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對待已有的文化傳統不能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既要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又要去其糟粕,防止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與時代不和諧的文化因素對企業文化建設帶來的負麵影響。傳統文化中阻礙先進文化建設的觀念和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因循守舊、知足常樂、安於現狀的中庸之道壓製了現代人的進取精神。中庸觀念對於穩固封建社會尤其是小範圍的禮儀秩序可能有積極意義。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因循守舊,還是知足常樂、安於現狀等觀念,都與今天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不相吻合,無形中會壓製人們不斷進取的精神,這對企業培育創新型人才以及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的形成起消極作用。
②“柔弱勝剛強”的“婦嬰主義”缺乏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意識。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競爭經濟,傳統文化中的“婦嬰主義”提倡的是“柔弱勝剛強”,不僅不利於培育企業的競爭力,而且極易導致看似公平、人人平等的平均主義,造成共同貧窮的不利局麵。所以,繼承傳統文化必須采取慎重的態度,防止被其中的落後文化所左右。
③“克己複禮”的泛道德主義,忽視了人的個性全麵發展。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中心主義、任人惟親的家族主義、宗法意識等觀念,所推崇的並不是現代意義下的集體主義和民主意識,其致命的缺憾是既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也不能體現人的價值。所以,在個性化時代,這些觀念不利於企業培養員工的獨創精神,也不利於企業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第二節 國外企業文化與中國企業文化
一、中外企業文化比較
在經濟全球化的主流趨勢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入世後企業國際化交往的增多,不同國家的企業文化交流滲透成為普遍的現象,同時也為企業的跨文化管理和中外企業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
1.中外企業文化的差異化
中外企業文化的研究發現,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企業文化交流中,當人們不自覺地固守其所信奉的某種傳統價值觀和信念時,似乎才感知這種價值觀和信念對自己刻骨銘心的影響及其所在的文化歸屬。所以,中外企業文化研究除了要關注不同企業文化具有文化相通性的共性品質之外,更為關注的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企業文化方麵存在的差異性。就中西企業文化的比較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差異性:
①思維方式的差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人員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邏輯特征上,中國企業員工習慣於總體上、綜合的、非線性的邏輯思維,而西方企業人員則習慣於功能的、分解的、線性的邏輯思維;對待等級、人或事上,中國企業人員更注重等級、側重人的方麵,西方人員則注重團隊取向、側重事或物的方麵;對待特殊性或原則,中國企業人員偏重於因時、因地製宜去處理問題,西方人員側重於按原則和規則辦事;對待整體或個人,中國企業人員注重的是整體,以集體利益為重,西方企業人員則注重的是個人,以個人利益為重。這些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在國際經濟往來、商務談判和企業管理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②行為特征的差異。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中西人員在行為特征上也有明顯的區別。在性格和表達上,中國企業人員比較含蓄、不外露,時常掩飾個人願望,西方企業人員則比較直白、外露,渴望自我實現;在行為準則上,中國企業人員注重社會規範,偏重於道德規範約束,西方企業人員注重個人自由,偏重於法律規範約束;在為人處事上,中國企業人員習慣以人際關係優先、注重相互信任,西方企業人員則以客觀事情優先、注重規則和契約;在發展意願上,中國企業人員重視人的潛力、突出和諧,西方企業人員則重視人的才能、突出競爭。上述不同之處造成中西企業文化人員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上明顯的差異。
③工作態度的差異。由於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對工作的態度亦不相同。對工作的基本態度,中國企業人員表現出工作和娛樂無界限,時常邊工作邊娛樂,西方企業人員工作和娛樂有區分,提倡拚命工作拚命玩;對工作和崗位管理,中國企業人員更習慣於含蓄的控製,西方企業人員習慣於明確的控製;對工作業績的考核,中國企業人員注重長期考核,西方企業人員注重短期業績考核;對工作職務的認識,中國企業人員對職務規定曖昧,西方企業人員對職務規定明確。這些差異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④溝通習慣差異。中西企業人員由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溝通習慣上也存在著差異。對溝通采取的態度,中國企業人員通常是內向的、被動的、間接委婉的,西方企業人員則是外向的、主動的、直接公開的;在溝通采取的方式上,中國企業人員注重過程、是請教式的,西方企業人員提倡簡明扼要、是教導式的;對溝通的把握,中國企業人員注重等級和溝通的氣氛,西方企業人員注重合作、力求相關事項上的一致。由此可見,在溝通習慣和表達方式上,中國企業人員迥然異於西方企業人員。
2.中外企業經營管理與文化交融
植根於不同民族、國家、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企業文化,其差異性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反映最為顯著的是跨文化管理問題。由於中外企業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僅反映在思維方式和價值等方麵,而且也造成企業經營管理思想、模式和行為等方麵的差異性,所以,這些問題需要在文化的交融中做出新的思考。
①經營管理理念的差異和交融。在文化傳統方麵,歐美人崇尚法製,日本人崇尚國策,而中國人則崇尚人情。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體現出不同國家企業經營管理的風格和特征。歐美企業一貫以尊重個人價值、發揮個人才能而見長,以追求利潤為目的,注重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契約關係;日本企業則注重體現團結、合作、利他的奉獻精神,以追求企業效益為目的,尤為重視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坦誠溝通;中國企業受文化傳統的影響,“‘人情’的力量幾乎無堅不摧而格外引人注目。”李琪:《歐洲管理者看中西企業文化差異》,《改革》(重慶),1999(2)。當然,進入21世紀之後,不同企業文化正在走向融合,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管理理念,在文化聚合過程中相互滲透,謀求不同企業文化的優勢互補。
②企業管理模式的差異和交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決定了中外企業在管理模式上的差異性。歐美企業普遍盛行“合攏式管理”,在管理中鼓勵創新、主動競爭和個人奮鬥,尤為重視團隊精神以及個人與整體的配合。日本企業則更看重“走動式管理”,在管理中提倡企業主管身先士卒,與員工平等相處、保持協調溝通,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此外,東南亞國家的企業比較推崇權、責、利相統一的“抽屜式管理”。中國企業在保持已有文化傳統的同時,正在文化交融中不斷推崇風險型管理、競爭型管理、穩妥型管理等不同管理模式。
但總的看來,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理念支配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文化相互交融的進程不斷加快,美國一些企業積極效仿日本終身雇傭製的優點,適當延長聘用合同期,增加終身雇傭的成分;日本企業界則在管理中開始引進美國能力主義的做法,對傳統資曆主義進行改造;中國企業已經看到了不同文化融合對企業經營管理所帶來的影響,在保持原有企業文化個性基礎上,一些企業開始主動吸收國外企業文化成果,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
二、吸收與揚棄的統一
進入新世紀,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國外企業,各自在沿著特定企業文化軌道前進的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衝擊下跨出自己的文化界限,導致不同企業文化之間的交叉和滲透。不同企業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出現的相互融合趨勢,決定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一方麵要注意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麵又要自覺抵製各種不健康文化的侵蝕,堅持吸收與揚棄的統一。
1.吸收優秀的文化成果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在開放的世界裏要建設先進的中國企業文化,就必須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主動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優秀成果,其中也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文化的優秀成果。
①企業文化要堅持“三個麵向”。在日益開放的國際文化環境中,如何正確對待吸收和引進先進文化成果,是當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所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成就。”黨的十六大又提出,文化建設要堅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重要思想。這些重要論述不僅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的高度概括,而且也為中國企業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它表明,堅持“三個麵向”,是中國企業學習國外文化優秀成果和培育適應市場經濟企業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促進中國企業文化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證。
②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學習和吸收國外企業文化優秀成果,重在博采國外企業文化之長。這就需要對國外企業文化先進性、適用性、可移植性進行科學分析,在比較中把握各國企業文化之長,研究哪些成果可以為我所用。因為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而言,由於我們總體上起步較晚,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企業文化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這種學習和借鑒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