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篾匠(1 / 1)

農忙過後,水稻泛青,日漸漫壟。屋背山纖纖竹林裏扶搖直上的春筍,在日甚一日的暖晴中褪去麻色的外套,抖擻枝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竹姑娘,在初夏煦暖的和風中青發飄逸,神采飛揚。

每當這時,張師傅約定俗成般如期而來。他領著幾個徒弟,挑著大大小小的鋸子和三三兩兩的木工具箱,晃晃蕩蕩地來到了大秀村。

張師傅來自閩贛交界的寧化石壁。忙完自家農事,他便走村竄戶,開始新一年的做篾生涯,閩贛交界的四裏八鄉都是他行藝的範疇。那時,張師傅四十出頭,高大魁梧,烏黑濃密的眉眼,棱角分明的臉龐,幾分英俊,幾分豪氣,他一米八幾的塊頭,站在鄉親中間顯得鶴立雞群。他技藝精湛,為人樸實厚道,深得鄉親們的愛戴。每個屋場數十戶人家,張師傅一家三天兩天的輪流著做,每做下來,總得消磨數月。

清晨,天剛麻眼,張師傅便領著弟子早早起床,來到大廳開始做活。他手執厚背薄嘴的鋒利鋼刀,一手抬起一根碩竹的頂部,用力劈一刀,再用其他刀背將夾在竹肉身的刀往下錘。竹頂兩節於是剖成上下兩瓣,他一腳踏住下半,一手使力掀起上半,霎時,“霹哩啪啦”一通撕裂的爆響,竹子徹底被撕成兩半,真可謂“勢如破竹”。他用長柄的V型刀鏟,鏟劃掉竹腔的痂節,再用篾刀旋去竹身的節筋……

張師傅坐在小矮凳上,麵前擺著一條五尺凳,支放剖好的薄篾和細篾。拇指和食指纏著膠布,在篾刀一進一退中嫻熟地剖篾。破出的篾分三等:篾青、篾黃、和篾屎。徒弟們蹲地雙手翻飛,呼嚕嘩啦麻利地織著穀簞籮筐。張師傅手抓一紮數米長的篾青,使力一甩揚,欣長的篾條發出嘩嘩啦拉的喧響,青光閃閃,好似婀娜曼舞的青蛇。

篾屎用處不大,被丟棄在廳外坪場上。我們將它編押成粗糙的篾篩,編好的篾篩差強人意,可用來曬田魚幹、磨菇、紅椒等。大人們將篾屎拗成半人高,紮兩度,捆成一把,放在茅廁的門背,用來揩屁股。小孩大多怕用這粗礪的篾屎。

修補舊簸箕時,那更換下來的渾圓外圈,更是夥伴們的至愛。一手翻滾著篾圈,走到哪裏,滾到哪裏,無論下坡上坡,照滾不誤。因有了它的飛滾相伴,夥伴們的行走變得更加疾速而富有情趣。

有時,張師傅去到別村做活,抵達我村時,已是寒風勁厲的深冬,張師傅和弟子們依舊早起。他每年扶帶新弟子,有時一天分成兩批,三人幫這家,兩人幫那家。有個大弟子長得酷似鄰家運台叔,他跟隨張師付多年,自己早已出師,他常幫著教導剛上路的新弟子。

相對於木匠和泥水匠而言,篾匠工錢甚低,盡管工錢不多,張師傅依然做得一絲不苟。篾匠也有他們自己的潛規則,一天內大致要完成多少任務(製好的用具),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張師傅早早做完自己本分事後,忙著教這幫那,指導弟子,完成當天的任務。有時任務完成,時間尚早,張師付便幫人家多編些篾製小用具。

寒風凜冽的清晨,山上杉鬆凝著厚厚的冰凍,令人手腳冰麻。我和夥伴們提著篾火籠,時而坐下身來煨腳,時而將手覆在火籠的鋁格罩上灸烤。張師傅和他的弟子們卻顧不得冷,有個十餘歲的小弟子也在兢兢業業地忙碌著。那天清早,那位酷似鄰家運台叔的大弟子剖篾時,鋒利的厚背篾刀不慎劃破了指頭,霎時,鮮魚直流,滴淌到地上的篾條上,十分嚇人。大人們趕緊回家尋摘舊屋門背後鬱結的陳灰蜘蛛圈,敷在傷口處,然後再用老虎牌藥膏將傷口纏裹。平素,人們受傷時便往傷口敷些煙絲或火柴盒砂紙以止血。冰天雪地,傷口流血是異常疼痛的,這位堅強的大弟子,忍著疼,稍稍休息了一小會,又開始照常編作。

有時,大廳裏人們燃起篝火,大人小孩紛紛圍攏,一邊添燒著篾屎篾絲和篾絨,一邊聽張師傅講些藝途的趣聞。眾人圍著暖烘烘的篝火,不著邊際地閑侃著。寂涼如水的鄉村時光緩緩流逝,有些慵懶,有些散淡……

張師傅編手藝精湛,他編製的穀簞、簸箕、糠篩、米篩、蒸箅、籮筐,筲箕等等,都相當細致美觀、耐用。

每餐飯桌上,弟子們沉默少語,甚是拘謹。他們極少喝酒,偶爾不留神被主人倒入穀燒酒,弟子便幾口喝盡(師付麵前受約束)。隻有張師傅陪著父親推杯論盞,對飲小酌。弟子們隻顧埋頭匆匆啃飯,最好要在師付之前離開桌席(這是對師傅的尊敬)。

張師傅性情和藹,忠厚善良,和許多鄉親結下深厚友誼,每逢大壽婚慶還會相互往來。

打工潮漲,鄉親們的日子愈發紅火,紛紛蓋起了窗明幾淨的平房,鄉村也翻開嶄新的曆史篇章。收回的穀子直接曬在了水泥屋頂,篾製的穀簞漸漸隱退,張師傅從此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消失在鄉村小路上。

鄉情繾綣,往事如昨。多年未見張師傅了,每當憶及屋背山綠浪起伏的竹海,便會想起他,還有他的一班弟子,是他們陪伴我走過年複一年的青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