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生兒細心嗬護天使小寶貝(1 / 3)

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寶寶來到了這個世界。除了哭,他不會說,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要怎樣才能知道寶寶的需要呢?怎樣才能了解他的發育情況?怎樣才能照料好這個嬌嫩的小生命呢?

新生兒生長發育標準

新生兒身體發育

寶寶從出生到一個月,身體發育處於活躍階段,生命異常嬌嫩,這就需要為人父母者站在人生的出發點上,為孩子設置堅實的保護屏障。

身長

身長是反映骨骼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長為50厘米,其中頭部占身長的1/4。新生兒出生後前半年每月平均長3.15厘米,後半年每月平均長1.45厘米,1歲時身高可達77.5厘米。2歲時達90.5厘米,3歲時達98厘米。

體重

體重是反映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是判斷新生兒營養狀況、計算藥量、補充液體的重要依據。

新生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285克,正常範圍為2500~4000克。在新生兒出生後3~5天內,體重會下降3%~9%。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孩子出生後要排泄糞便,還會嘔吐一些出生過程中吸入的羊水,經肺的呼吸和皮膚的蒸發也會散發一些水分。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食量很少,母親的授乳量又往往不足,因此就造成了體重下降。一般隻要哺乳得當,3~4天後體重就會開始回升,通常7~10天後即可逐漸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頭圍

從新生兒枕後結節經眉間繞頭一周的長度即為頭圍。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平均值為34厘米;出生後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後半年增加2~4厘米。

胸圍

沿乳頭下緣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嬰兒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少1~2厘米,平均為32.4厘米;1歲時胸圍和頭圍接近相等;15個月胸圍與頭圍相等,隨後胸圍超過頭圍。

囟門

新生兒的頭頂前中央的囟門呈長菱形,開放而平坦,有時可見搏動。父母應注意保護囟門,不要讓它受到碰撞。一般1歲以後它會慢慢閉合。

四肢

新生寶寶雙手握拳,四肢短小,並向體內彎曲。有些寶寶出生後會有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等現象,這些都是正常的,大多寶寶在滿月後兩臂外轉可以緩解,雙足內翻大約3個月後就會緩解。

體溫

新生兒的體溫中樞發育是不完善的,而且皮下脂肪薄,保溫能力差,加上散熱快,體溫常常不穩定。特別是初生時,新生兒從溫度恒定的母體來到溫度較低的體外,體溫往往要下降2℃左右,以後可逐漸回升,一般12~24小時內穩定在36℃~37℃之間。

呼吸

新生兒的肺容量較小,但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氧氣量並不低,故隻能以加快每分鍾呼吸的次數來滿足需要。正常新生兒每分鍾呼吸約35~45次。由於新生兒呼吸中樞不健全,常伴有呼吸深淺、速度快慢不等的現象,表現為呼吸淺快、不勻,這也是正常的表現。

皮膚

剛剛出生的新生兒皮膚呈淺玫瑰色。在關節的屈曲部、臀部被胎脂覆蓋著,出生後的3~4天左右,新生兒的全身皮膚可變得幹燥。這是由於以前小兒一直生活在羊水裏,當他來到世間後,皮膚就開始幹燥,表皮逐漸脫落,一周以後就可以自然落淨。由於新生兒皮膚的角質層比較薄,皮膚下的毛細血管豐富,因此,新生兒的皮膚在“落屑”以後呈粉紅色,非常柔軟光滑。

新生兒動作發育

寶寶出生後,在大動作上,幾乎所有手掌、手臂及腿部的動作仍是反射動作。例如,仰臥時,身體往往與臉反方向彎曲,與臉朝同一方向的手伸直,腳彎曲,另一手臂朝上彎;活動時手臂及腿部用力伸踢,頭部如無外物支持會前後倒;身體可以稍微側翻;當緩緩被拉起至坐姿時,頭部可直起而與背部成一直線。俯臥時,頭部會左右轉以免窒息,頭可抬起一會兒。

在精細動作上,手通常會保持握拳或稍微打開的姿勢,如果掰開寶寶的手指,放入湯匙或搖鈴,寶寶會抓緊湯匙或搖鈴,又立即鬆掉。寶寶的眼睛會注視物體,但不會伸手去拿,雙眼看東西的協調度比較好。

新生兒智力發育

這個月的寶寶喜歡看圖案,甚至喜歡看顏色、亮度或大小不同的圖案。

這個時期的寶寶每10小時中約有1小時是完全清醒的。醒著時,會注視人或物;注視亮光或物體時,雙眼能配合左右或上下看。視線能跟隨玩具從身體的側邊移至正中間;看到人或玩具時會興奮,不過這些必須在寶寶的視野中寶寶才看得見。但如果時間過長寶寶就又會變得“看不見”了;能記得在2.5秒內重複出現的東西;知道隔一定的時間會有奶吃;被抱起來或看到人臉時會安靜下來,需要人幫助時會哭。

新生兒感知覺發育

●視覺:寶寶出生時對光就有反應,眼球會無目的地運動。兩周後眼睛對距離50厘米左右的燈光有反應,眼球可追隨燈光運動。

●聽覺:剛出生的寶寶耳鼓腔內還充滿著黏性液體,妨礙了聲音的傳導。隨著液體被吸收及中耳腔內空氣的充滿,寶寶聽覺的靈敏度逐漸增強。

●嗅覺:剛出生的寶寶的嗅覺比較發達,刺激性強的氣味會使寶寶皺鼻。寶寶還能辨別出媽媽身上的氣味。

●味覺:新生兒一周後能辨別出甜、苦、鹹、酸等味道。如果吃慣了母乳再換牛奶寶寶會拒食;如果喝慣了加果汁或白糖的水,再喂寶寶白開水,寶寶會不喝。此時,寶寶最喜歡甜食,最討厭苦的和辣的食物,其次是酸的食物,因此最喜歡喝糖水,而吃到苦的藥時,就往外吐。

●觸覺:寶寶的觸覺很靈敏,輕輕觸動寶寶的口唇部便會引起他的吮吸動作,並轉動頭部;觸其手心,小手會立即緊緊握住。

●痛覺:寶寶的痛覺較弱,尤其是早產兒痛覺比較遲鈍。

新生兒情緒發育

寶寶對父母給予的撫慰會有高興的反應,不喜歡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對人臉或人聲報以微笑,而對媽媽的微笑會行注目禮,可直視對方眼睛,當看到人臉時會安靜下來,會依著抱自己的人的身體調整姿勢,尋找、吸吮乳房,會認出父母親的聲音。有時手會抓東西、拍手。會但大部分時間,寶寶臉上沒有什麼表情。

發育水平測測看

1進食情況好嗎?

2喜歡看明亮的地方嗎?

3手腳常常活動嗎?

4寶寶躺著能自由地轉換頸部的方向嗎?

5聽到關門的聲音會受到驚嚇嗎?

6盯住光線和麵孔看嗎?

7想用膝蓋站時就蹬腿嗎?

8能張開或者攥住手嗎?

9會一個人微笑嗎?

10哭泣時聽到聲音就停止嗎?

※答“是”加1分,答“否”得0分。

評分結果9~10分,優秀;7~8分,良好;5~6分,一般。5分以下也不要擔心,隻要1、2、5這三點為“是”就可以了。

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和反射行為

體重減輕

新生兒在出生一周後往往會有體重減輕的情形,這是因為寶寶的進食量還不能滿足需要,加上寶寶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膚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使體內暫時性地失去平衡,造成體重在出生後三四天會減輕。減輕的量可能多達出生時體重的10%,不過隨著寶寶漸漸地適應,到了第八九天這些減輕的體重就會補回來。若10天後仍未恢複,就應該就醫另尋原因了。

斜視

斜視也就是兩眼眼球移動不能協調。一般而言,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來有點像鬥雞眼,而且眼部肌肉的調節不良,常有短暫性的斜視,這屬於一種生理現象,也稱為假性斜視。這種情況尤其好發於臉型寬闊、鼻梁扁平的寶寶,爸媽可以在家裏自行觀察。

若受到光照時,寶寶兩眼的瞳孔反光點位置是一致的,即為假性斜視,並不需要治療處理;否則,便需要通過醫師觀察診斷是否需要矯治。

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寶寶都會有脫皮的現象,隻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的。脫皮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容易脫落;此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這種脫皮的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會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隻要於洗澡時使其自然脫落即可,無須特別采取保護措施或強行將脫皮撕下。若脫皮合並紅腫或水皰等其他症狀,則可能為病征,需送醫就診。

打噴嚏

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的現象,因為新生兒鼻腔血液的運行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質如棉絮、絨毛或塵埃等進入便會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這也可以說是寶寶代替動手而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種方式。突然遇到冷空氣時,新生兒也會有打噴嚏的狀況,除非寶寶已經流鼻涕了,否則可以不用擔心,也不用動輒讓寶寶服用感冒藥。

出馬牙

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在上顎中線附近,常會有一點一點的乳白色顆粒,表麵光滑,少則可能1~2顆,多則可能有數十顆,這是由於當胚胎發育6周時,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開始增質變厚形成牙板,為牙齒發育最原始的組織。在牙板上細胞繼續增生,每隔一段距離形成一個牙蕾並發育成牙胚,以便將來能夠形成牙齒;當牙胚發育到一個階段就會破碎斷裂並被推到牙床的表麵,即我們俗稱的馬牙。馬牙一般在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

乳頭發脹、泌乳

母親懷孕後體內助孕激素與催乳素等含量逐漸增多,到分娩前達最高峰,這些激素的功能在於促進母體的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而胎兒在母體內透過胎盤也受到這些激素的影響,因此不論男寶寶或女寶寶的胸部都會稍微突起,有些甚至會分泌乳汁。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不須任何的治療。在胎兒離開母體後,來自母體激素的刺激消失,胸部也會自然變得平坦。父母不用刻意地去擠壓寶寶的乳頭,以免引起感染。

肢體蜷曲

出生前由於在子宮內的空間限製,胎兒大都是保持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蜷曲、手掌緊握的姿勢。出生後頭、頸、軀幹及四肢會自然逐漸伸展開來,所以寶寶出生後常有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雙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狀態。除非寶寶的大腦或神經發育有問題,否則隻要等神經係統的控製逐漸由粗動作進展到細致動作後,這些狀態就會自然矯正。

打嗝

新生兒打嗝是極為常見的現象,由於新生兒的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完善,因此打嗝、放屁的次數都較成人來得多。若家中的寶寶持續地打嗝一段時間,可以喂寶寶喝一些溫開水,以止住打嗝的情況。

膚色變化頻繁

新生兒的血管伸縮功能和末梢循環尚未健全,皮膚較薄,因此膚色的變化非常頻繁。天冷時手腳會稍稍有點發紫,而哭泣時則會滿臉通紅;有時睡眠的姿勢也會導致寶寶身體兩側或上下半身出現不同的膚色,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新生兒吃什麼、怎麼吃

新生兒母乳喂養的益處

母乳是嬰兒的天然營養品和最理想的食物,具有其他營養品所不具備的優點:

母乳中的營養成分最適合嬰兒的需要,而且這些成分的比例和分泌量會隨著嬰兒的生長發育而改變,另外,母乳易於消化吸收。一個足月產嬰兒,在出生後4~6個月以前,隻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單靠母乳喂養便能獲得近乎全部的營養素,能夠得到最佳的生長發育。

●母乳的各種營養素比例適當,易於嬰兒消化、吸收。母乳蛋白質含量雖較牛乳低,但乳清蛋白含量較高,在胃內易形成較細軟的凝塊,便於消化;母乳脂肪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並含有豐富的脂肪酶,易消化、吸收;母乳乳糖含量較高,還有多種低聚糖,能促進寶寶腸道生成乳酸杆菌及雙歧杆菌,抑製大腸杆菌的繁殖,還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另外,母乳鈣、磷比例適宜(2∶1),易吸收,母乳喂養的嬰兒較少發生低鈣血症及佝僂病。

●母乳除含有必需營養素外,還有多種抗感染因子,能保護嬰兒免受細菌、病毒的侵襲,增強抗病能力。母乳喂養的嬰兒,患腸胃炎、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等病症的概率明顯較低。,

●與牛奶相比母乳中不含常見的食物過敏源,還能抑製過敏源進入身體。也就是說,有過敏體質的嬰兒用牛奶喂養,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患上濕疹、哮喘等過敏性疾病。而母乳喂養能防止嬰兒出現食物過敏反應。

●母乳喂養的嬰兒不會過多地增加脂肪,可以避免嬰兒超重或肥胖。

●母乳喂養時,通過皮膚的接觸、眼神的交流等,能使母嬰雙方在心理和感情上得到親近和滿足,有助於建立母嬰感情。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這種良性刺激能使嬰兒產生良好的情緒,經常處於活躍、愉快、反應靈敏的狀態,有益於嬰兒的心理健康和智力發育,利於良好性格的形成。

●對媽媽來說,母乳喂養也有很多好處,比如用母乳喂養嬰兒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媽媽產後恢複體形比較容易;哺乳媽媽患乳腺癌的概率比不哺乳的媽媽要低;母乳哺育嬰兒還可以刺激子宮及早恢複。

哪些情況不宜母乳喂養

盡管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接受母乳喂養,了解這些特殊情況才能確保母乳喂養的成功。

首先,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嬰兒應謹慎喂養,凡是喂奶後出現嚴重嘔吐、腹瀉、黃疸等反應,應考慮是否患有此病,並立即停止母乳及奶製品喂養。另外,嬰兒啼哭時盡量不要喂奶;嬰兒熟睡時最好不要中途叫醒進行哺乳;嬰兒不想吃奶,不應強行哺乳,可在兩次母乳喂養之間,喂嬰兒一些溫開水。

當新媽媽處於某些不適情況或是患有某些疾病時,也要停止母乳喂養,以免引起媽媽和嬰兒的不適。如:

●患有乳腺炎或乳頭出現皸裂的媽媽應暫停哺乳,痊愈後恢複母乳喂養。

●患有性病、肝炎的媽媽也應停止母乳喂養,以免影響嬰兒的健康。

●感冒高熱要暫停哺乳,同時要定時擠奶,待痊愈後再恢複母乳喂養。

●媽媽患有活動性肺結核時要禁止母乳喂養。

●患有嚴重心髒病、慢性腎炎時,要暫停哺乳。

●患有尚未穩定的糖尿病,哺乳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