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做心理谘詢工作,可以說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行業的。而寫作則也實屬巧合。
上大專時,我學的是法律,有一門課叫犯罪心理學。那個老師好像是天津師大畢業的。無意中提到師大有個應用心理學的專接本。由於當時對“心理學”這三個字總有一種獵奇的心理。就報了那個學校,也就考上了。
後來才知道,天津師大的心理學在全國也是很有名的。當時我真的是刻苦的學習,但說實話,對於老師教的課卻感到非常的乏味。因為大多是一些枯燥的理論。我甚至懷疑這些理論在實際谘詢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於是我利用業餘時間鑽研一些學校不講,或講時一帶而過的一些內容。榮格,科胡特,埃裏克森,安娜,霍尼……很多的知識應該都是在課外學的。我學習有個特點,或者說缺點。我總是喜歡挑那些大師的毛病。並且喜歡刨根問底。最後好像那些名家都是有問題的。當時我就懵懂的覺得這些名家們的理論可能適合於當時那個時代,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於當今的世界。就像“佛洛依德”他對“性”的癡迷,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歐洲還是很保守的。性被壓抑了。將“性”作為一種驅動力,是有情可原的。但在當今的社會則有一點牽強附會了。
畢業後沒多久我就從事了心理谘詢工作。由於我不太善於營銷自己,也沒做其他谘詢師的一些商業宣傳,比如打廣告,做培訓,開沙龍之類的。所以,我的QQ252191786成了我與來訪者互動的唯一橋梁。很多人通過這個渠道和我聯係,預約時間。
開始谘詢是艱難的,當初上學時的擔憂成為了現實。書本上的知識大部分根本就用不上。有一次我甚至和一位朋友開玩笑的抱怨“為什麼來訪者不按書本上講的得病呢!”
看著來訪者失望離去的表情,我的心裏非常的不舒服。這種不舒服,並不隻在於我沒有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更在於我麵臨著生存的壓力。
我也開始想一些辦法提高自己。也曾經參加了一些高昂費用的培訓班。但和身邊那些聽的津津有味感覺受益匪淺的學員相反,我總感覺那些講演者所講的內容都是老瓶裝新酒而已。就像“二鍋頭”裝在“茅台”瓶子裏,讓那些不明內情的人拿著沾沾自喜一樣。當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我這裏就不將我聽誰的課,講的什麼內容在這裏一一列舉了。
萬般無奈之下,我又回到了自己痛苦的谘詢中。我會在白天谘詢,解決不了的問題會在晚上思考,在電腦上找資料。有時候一個問題要琢磨到深夜才會入睡。就這樣我自己總結了一些規律。後來發現我總結的一些規律,在谘詢中是非常管用的。甚至比引經據典套用一些名家的言論更為管用。如果我的一些拙見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是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