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雖然不是法律,但對於某一風俗區域的人們來說,其實是具有強製效力的。不遵守風俗的人會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特別是大多數風俗和超自然的效力相聯係,就更增加了使人們遵從的威力。例如,平安村的人認為,西方是死人走的方向,因此大門不能朝西開,某家的大門朝西開,那麼這家人就可能有生病和暴死的危險。因此在平安村,除了臨時性的大門,正式的大門洞都是向東或向南開的。沒有人敢冒違反習俗的風險,如果你的大門朝西開了,在此以後全家平安自然好說,但是如果你的家人一旦有個三長兩短,閑話自然就向你襲來。有人會說,“當初勸你不要把大門向西開,現在後悔晚了吧?”這樣一種風俗甚至影響到了村莊的規劃,每一排房子的前麵都要留有巷道,因為一排房子西頭的一家不能把大門開向西邊的街道。但在沒有這樣風俗的地方,村莊完全可以規劃為每兩戶一排,門前沒有巷道,這樣所有的家庭都將擁有臨街的房子。其實如果節省了每排房子前麵的巷道,每兩戶一排隔一條街道的規劃更節省土地。農村中為申請宅基地引起的糾紛,往往是因為每一戶都想得到一處臨街的宅基地。現在在平安村的中心,有很多家庭之所以不能蓋新房,就是因為鄰居之間互相牽扯,誰也動不了工,而矛盾的焦點就是每戶都想獲得一處臨街的宅基地。
我在下文的敘述中,在很多地方都要涉及當地的風俗,因此在這裏簡單介紹一些平安村地區的風俗,可以作為一種背景知識,以襄助對社區本身的理解和對後文故事主人公行為方式的理解。平安村的民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目前仍在實行的風俗;另一類是已經消失或失效的風俗。前者仍是平安村現實的一部分,而後者主要是出現在對平安村的曆史和傳統的描述中。以下就是在平安村與本研究有關的一些風俗習慣。
1.居住:依平安村習慣,東方為上,因此傳統上老一輩人住房子的東頭。我觀察了我到過的所有家庭,無一例外都是這樣。在兄弟分家時,考慮到對老人輪養的需要,往往規定每個兒子家房子的東頭一間歸老人永久使用或歸老人所有。我在平安村收集到了一些分家協議書(當地人叫做“分單”),很多分單中都有“房子東頭一間歸父母永久使用”或“房子東頭一間歸父母所有”的字樣。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平安村人們把房子叫做“莊窠”,這兩個字當地讀作“莊活”。這個詞在老的房契和分單上經常出現。
2.拜年:平安村農曆大年初一清晨的拜年風俗保存得最為完整。每年大年初一早晨的四五點鍾,鞭炮聲首先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在吃過新年的第一頓餃子之後,到親族和鄉親們家拜年的人們就出發了。一般是輩分小的人先出發,而輩分大的人則在家中等著人們給自己拜年,輩分最大的一些人則要在天亮以後才出門給很少的幾個人拜年。在平安村,拜年並不僅僅是和被拜年的人見見麵、說點吉利的話,而是實實在在地給長輩磕頭。因此在家裏等著別人給自己拜年被人們戲稱為“收頭”。一般說來,輩分最低的人要幾乎走遍所有親族的家。在過年的時候,人們往往對去誰家磕頭頗費一番腦筋。除了一些去年有人去世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在大年初一關門閉戶,而其他的家庭往往街門洞開,張燈結彩。去年有人去世的家庭也不去別人家拜年),如果不小心漏去了某一家,有時還會影響到兩家人的關係。有些歲數大的人對哪些人來了、哪些人沒有來給他磕頭很在意,他們往往會在拜年結束後在心中細數或與家人談論拜年人的名單。如果某一家人今年沒有任何可以解釋的理由(如生病、守孝、外出等)沒有來磕頭,他甚至會告訴自己的子孫在下一年不要去給這家人磕頭。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平安村的人稱為“大年五更”),平安村的大街上就像趕集一樣熱鬧,人們在大街上互相祝賀新年,互相取笑、打鬧。一般是“近當家兒”的人們組成一個團隊集體出動,原來男女是分開行動的(男人們一組,媳婦們一組,未出閣的閨女不磕頭),近年來也出現了夫妻子女組合、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磕頭團隊。如果一個家族足夠龐大,它的拜年團隊可以有幾十號人,往往是前麵的人已經開始磕頭了,最後麵的人還沒有進入大門。在這時候,後麵的年輕人就跟著嚷一嗓子,連跪也不跪,蒙混過關了。應當說,大年初一磕頭的風俗對年輕人來說是很好的宗族教育,年輕人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著、學習著宗族文化。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年輕人明確了自己的輩分、他人的輩分和相互之間的稱呼。我想,這可能就是平安村六百餘年輩分不亂的原因之一吧。
3.上墳:人們走街串戶磕頭後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給祖宗們上墳。這也合乎平安村的民俗邏輯:給活人拜年後,就該給死去的人們拜年了。在平安村,人們一年要上四次墳,分別是大年初一、清明節、農曆十月初一和老人的忌日。據當地的說法,死去的人們也像活人一樣需要吃穿用度,因此十月初一是給老人送寒衣的日子,而大年初一是給老人送錢的日子。在上述的四個日子中的三個(除了大年初一),也是女兒們回娘家的時候,因此也是親人聚會的時候。鄉間的風俗為親戚相聚提供了一種製度化的平台。在大年初一,隻有男人們才去上墳。這時候,平安村的祖墳裏異常的熱鬧。人們除了燒紙(代表金錢)、上供以外,就是在祖墳裏大放鞭炮。整個祖墳就像是一個鞭炮市場,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人們要在新年第一天裏用炮聲把祖先喚回,與他們同樂。對於年輕人來講,上墳其實是一個嬉鬧的過程,他們內心裏想的是和夥伴們比一比誰家的炮更多,誰家的炮更響。近年來,有錢的人家在祖墳裏豎起了石碑,上麵刻有祖先的名字,其實是一個小型的(隻包括兩三代祖先)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