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文我們已經知道,在受訪的32位老人中,有23(74.80%)位老人回答他們在蓋完房子之後或者已經花完全部積蓄,或者已經借了債。那麼,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把自己一生幾乎全部的積蓄都花在房子上呢?問題的答案就是兒子的婚事。我在調査過程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一個農村家庭最大的負擔就是兩樣:“蓋房子、娶媳婦”。這裏的“娶媳婦”並不是自己娶媳婦,而是給兒子娶媳婦,也就是娶兒媳婦。其實上麵說的兩件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件事:娶媳婦是娶媳婦,而蓋房子也是為了娶媳婦。平安村大多數的村民,終其一生的勞作就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即為自己的兒子娶上媳婦,否則他就會感到內疚,感到對不起兒子。而要給兒子娶上媳婦,特別是要娶上一個好媳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較好的房子,最好是時興的房子。
目前在平安村,蓋新房已經沒有蓋平房的了。近幾年所有新蓋的房子都是二層甚至三層的小樓。其實,即使是兩代人住在一起,二樓也根本住不著。很多村民把家裏的第二層戲稱為“倉庫”,因為二層除了盛放糧食和雜物外根本沒有住過人。但攀比之風一旦開始就再也無法回頭。現在花10萬元蓋一座房子僅僅是一般水平,花二三十萬元蓋一處房子的絕不在少數。如果家裏是工商業主還可以,如果僅僅是通過打工掙錢,10萬元需要夫妻兩人積攢二十年。房子造價的水漲船高使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為蓋房子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有兒子的家庭在蓋新房上的競相攀比是由女青年的擇偶標準直接導致的。在平安村附近地區,男女青年擇偶的主要方式還是經過媒人介紹後,男女青年再自由交往。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後雙方都同意,兩家人就可以談婚論嫁了。雖然已經沒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但男女青年找對象首先要經過的是他們母親這一關。媒人給介紹對象,首先接觸的是男女青年的母親而不是男女青年自己。如果青年的母親不同意,男女青年連見麵的機會都不會有。作為女青年的母親,她考慮的首先是男方的經濟條件,而是否有樓房是男方家中經濟條件優劣的最外在的標誌(這種情況和楊懋春介紹的山東省40年代的情況是一樣的,見楊懋春,2001:49)。不隻是女青年的母親,就是有些女青年自己,也對男青年家的經濟情況非常看重。據有些經常做媒人的婦女講,有的女青年來到男青年村裏一看男青年家不是樓房,甚至連家門都不進。因此很多家庭即使借錢也要蓋樓房。由於有些家庭是“打腫臉充胖子”蓋起的樓,僅僅看家裏是否有樓房也使一些人家上了當。我在平安村的幾個月,正好碰上了一家人為自己的女兒打離婚官司。幾年前,這家的女兒嫁給了鄰村的一個小夥子。女方的家長之所以同意這門親事,就是因為男方有一座不錯的樓。其實這一家蓋完這座樓後已經掏空了家底。更糟糕的是,這一家的父子倆沒有一個勤快的,因此根本沒有穩定的收入。女青年嫁過去後才知道,她的丈夫整天除了打麻將什麼都不幹,而她的公爹每天就在大街上閑逛,被人們戲稱為“街長”。女青年的父親對我說,他女兒家裏最困難的時候,連給孩子買藥打針的錢都沒有。這位女青年的娘家是一個運輸戶,比較富裕,但她的父親說,“救急不救窮”,也不能經常給女兒錢。女青年和她的父母都感到她沒法再和那個男人過下去了,於是就提出了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