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驪山腳下永不飄散的疑雲——秦皇陵(2 / 2)

四是神秘的灰燼或炭跡。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中的一部分,那是一支8000兵馬的部隊。他們依次排開,麵朝東方。這些陶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發掘中,人們發現一、二號俑坑裏的木結構全部被燒成了灰燼或炭跡,甚至連陶俑、陶馬的彩繪顏色也被燒掉了。那麼,為什麼會在地下俑坑裏出現大火?有的說是項羽所為,可是,史書上隻記載他縱火燒毀阿房宮,並沒有燒毀陵墓的記述;有的說是地下陵寢中產生了沼氣,發生了自燃現象;有的說是秦朝人在祭祀時不慎惹起了一場大火,造成了一場不該有的災難。但是,這些灰燼或炭跡到底是什麼大火造成的,仍然查不出原因來。

五是神秘的寶劍。在兵馬俑中,人們看到了秦始皇使用的一把寶劍,長達91厘米,彎曲45度也不會折斷。雖然經過了千年的風雨,它還是寒光逼人,一疊19張厚的紙隻要輕輕一劃,就能劃透,可見其鋒利無比。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裏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經過科學家測定,劍的表麵還鍍上了2%的鉻來防鏽。可是,世界上最早用鉻鹽氧化來防鏽的記載是1937年德國人所發明的。那麼,200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獲得這一“專利”的?真有這樣的技術嗎?如果沒有,這把寶劍為什麼不生鏽,表麵上為什麼會有鍍鉻?

六是神秘的秦始皇遺體。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出土漢墓“女屍”,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21世紀初,江蘇連雲港市出土的漢代女屍,也恍如生前,皮膚竟然有一定的彈性。這讓世界震驚。那麼,秦始皇的遺體能不能完好地保存下來?從遺體保護技術上分析,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可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是酷暑,當時屍體就發出了熏人的腥味,是用鮑魚放在屍體邊上以混淆嗅覺的。最後能不能有特殊技術讓秦始皇的屍體“臭而不腐”呢?這也是一個謎。

以上神秘的謎團,也隻是秦皇陵眾多謎團的冰山一角。電影巨星成龍在他的力作《神話》中將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一個無重力的世界,可見,秦始皇陵對於世界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神話”。

“小檔案”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隻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直至秦二世繼位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竣。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中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部門測量的高度是43米。1982年,某部工程兵再次對陵墓封土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這一結果與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相近。可見2000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已下降了二分之一多。神秘的秦始皇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雖然這個結果誤差很大,但是首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當然,是否如此還有待將來的進一步挖掘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