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尋找通向地球深處的“大門”——神秘的地心(2 / 2)

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探索地球內部的奧秘,吹響了向地球深處進軍的號角。地球物理學家利用地震儀測量發現,每當發生巨大地震時,地球內部會產生有彈性的波動,即地震波,分成縱波和橫波向四周傳播。

20世紀,探索地球深處“大門”的步伐開始加快。1909年10月8日,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研究中發現,地震波傳到地下33千米處發生了折射現象。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地震波的縱波在傳到2900千米處時,速度急劇變慢,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兩種發現是史無前例的。因此,人們把以上兩個不同的界麵分別稱為“莫霍麵”、“古登堡麵”,並把地球的內部分成了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人們研究中還推測,在1000~2900千米的地幔處,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比較大,物質狀態可能不是固體,而是有一定可塑性的固體。1936年,丹麥地質學家萊曼在研究中發現,地球“內心”的5000千米以下,溫度、壓力和密度都更高了,物質成分近似於鐵鎳隕石。有的科學家還用實驗模型確定了鐵在地核內的熔點,從而換算出地核的溫度是6880℃,並認為推動地球板塊移動和引起地震、火山爆發的力,也來源於地球的核心。

現在,人類開鑿的最深的鑽井(俄羅斯科拉半島上)也僅僅12千米左右,對地球來說,還是極為淺薄的一層,更不要說扣開地球深處的“大門”了。科學家們曾選擇中歐的一個小城溫迪施埃中巴赤進行鑽探。這是古老的歐洲板塊和非洲板塊相互碰撞、彼此齧合的地方,鑽探這裏的地心,有著特殊的意義。科學家們鑽探出了一個直徑22厘米、深14千米的深洞,然後計劃用中空的管狀的鑽孔器旋出地球的岩心,再把這些岩心提取上來進行研究,以解開地球內部的奧秘。可是,這次努力沒有成功。可見,人類“登天有方”卻“鑽地無術”,至今無法找到通向地球深處——地核的“大門”,無法親眼目睹地球內部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質,隻能進行猜測。看來,解開地球深處的神秘之謎還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

“小檔案”

關於地球的形成,主要有“星雲說”、“彗星碰撞說”、“隕星說”、“雙星說”、“行星平麵說”等等,其中“星雲說”影響最大,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18世紀50年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星雲說”,來解釋太陽係的起源。康德的“星雲說”比較圓滿地解釋了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衛星的形成和運行的規律,而且駁斥了宗教迷信說法。星雲說產生的比較早,而且比較普遍被人接受。另外,在18世紀法國生物學家布豐創造了“彗星碰撞說”。他認為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浩瀚的銀河係中彗星與太陽相撞,把太陽打下一塊碎片,碎片慢慢飄到一起,冷卻以後,便形成了地球最初的樣子,即地球是由彗星碰撞太陽所形成的。這一學說也推翻了地球是上帝創造論,認為地球是由於天體運行規律而自然形成的。他還進一步解釋說,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和巨大的太陽間存在著“親緣”關係,就像小雞與母雞的關係一樣。他這一學說,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此後,其他科學家繼承和發展了布豐的學說,將地球形成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真正以科學的眼光來審視地球的來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