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節選)(1 / 3)

前言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肅、寧夏、陝西三省(自治區),從西至東橫貫富饒的關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黃河治理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作為西北經濟發達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60年三門峽水利樞紐建成並采取蓄水運用,致使渭河下遊河道淤積,產生了較為嚴重的防洪問題以後,在不斷對三門峽水庫改建的同時,開展了對渭河下遊的治理。1990年以後,來水來沙條件發生變化,渭河下遊防洪問題更加突出,為此,進一步加強了渭河下遊防洪工程和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設。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和防護建設,初步建立了由幹、支流堤防與河道整治工程組成的防洪工程體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庫區及渭河下遊的防洪條件,促進了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然而,渭河的治理開發與三門峽水庫的影響和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遊地區出現了防洪形勢嚴峻、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加劇和水土流失治理緩慢等問題,迫切需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加快流域綜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有關專家及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2001年12月,中央領導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綜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議程,首先要充分論證,做好規劃。”

為貫徹中央領導批示精神,根據水利部的統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牽頭,成立了由水利部有關司局和流域內甘肅、寧夏、陝西三省(自治區)參加的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製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及規劃編製組,開展了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製工作。

在規劃編製過程中,采取開放式工作和聯合集中辦公,多次進行了現場查勘、調研和征求各方意見;規劃協調領導小組於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別在鄭州、西安召開了三次工作會議,研究解決規劃編製工作中的問題,征求甘肅、寧夏、陝西三省(自治區)的意見。

水利部對規劃編製工作高度重視,部領導多次聽取彙報並作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規劃計劃司還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對規劃成果進行谘詢。2003年10月,水利部組織召開了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專家座談會。由於渭河治理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根據專家意見,水利部決定將《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修改為《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03年12月,水利部召開部長辦公會議,專門研究了渭河治理規劃等問題。此後,國務院曾培炎副總理和回良玉副總理聽取了水利部關於渭河治理、潼關高程控製和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以及引漢濟渭入黃等有關問題的彙報,指示要做好規劃,既要考慮當前,又要考慮長遠,要和南水北調西線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渭河水資源短缺問題,要求水利部抓緊編製渭河治理規劃報國務院審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組織召開《規劃》審查會,規劃編製組根據審查意見對報告進行了補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辦函[2004]164號文,就《規劃》征求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委,以及甘肅、寧夏、陝西三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意見。2004年9月,編製組根據反饋意見,對《規劃》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國務院要求,水利部將報送國務院的《關於請求批複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的請示》送有關部門和省區會簽。其間,國家環保總局對規劃提出了一些意見,經反複溝通協調,水利部對《規劃》再次進行了修改,並在本《規劃》中納入了國家環保總局意見。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總理主持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農業部、環保總局、林業局和國際工程谘詢公司等部門參加,專門聽取了水利部的彙報。會議認為規劃綜合了各方麵意見,比較符合渭河流域實際,提出的治理目標和措施基本可行。會議要求合理安排建設任務,堅持遠近結合,區分輕重緩急有步驟實施,《規劃》中關於水汙染防治的內容可與黃河流域水汙染治理統籌考慮。加快水價改革,建設和管理並重。會議確定將《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改為《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根據會議意見,再次對報告進行了修改。

第一章 指導思想及總體布局

第一節 規劃任務與指導思想

規劃的主要任務:根據渭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維持流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總體部署,在深入分析渭河流域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今後10年綜合治理的基本思路、總體布局和重點治理措施。

規劃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新時期的治水方針以及治黃總體布局,遵循“全麵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興利除害結合、節流治汙並重、防洪抗旱並舉,以渭河麵臨的緊迫問題為治理重點,區分輕重緩急有步驟實施,合理安排建設任務。防洪方麵,將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和建設渭河防洪減淤工程體係作為渭河防洪減淤的關鍵措施;水資源方麵,把節水和治汙作為解決渭河水資源問題的有效手段常抓不懈,適度開源;水土保持方麵,將多沙粗沙區的治理作為重點。從戰略高度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分期實施,促進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規劃的主要依據

本規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批準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國辦發[1987]61號文)等文件為基本依據,以國務院第116次總理辦公會議原則同意的《關於加快黃河治理開發若幹重大問題的意見》、國務院批複的《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2002年7月)為基礎,按照《江河流域規劃編製規範》、《節水灌溉技術規範》、《防洪標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範》等規程規範進行編製。

第三節 治理目標

通過10年的綜合治理,達到下述目標:

1.防洪減淤

建設渭河防洪減淤工程體係,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采取綜合措施,控製潼關高程不超過328m,並力爭有所降低;從長遠看,以潼關高程降低1-2m為控製目標。渭河下遊幹流堤防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加強下遊河道整治,控製河勢擺動幅度;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安全工程達到設防標準,提高其他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

2.水資源開發利用

通過節水、汙水資源化和外流域調水等措施,緩解流域水資源緊張局麵,缺水狀況比2000年水平有較大改善。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在重點保證生活和工業用水的前提下,使幹支流主要斷麵林家村、華縣、墊頭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分別達到15.1億m3、45.7億m3和5.4億m3,使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55.8億m3得到保證,渭河入黃水量由20世紀90年代平均45億m3,增加為51億m3,促使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幹流主要斷麵林家村、華縣低限生態環境流量分別達到10m3/s和20m3/s,實現渭河幹流不斷流。合理開采地下水,實現地下水的區域采補平衡。從長遠看,通過南水北調等外流域調水工程的實施,解決流域缺水問題。

3.水資源保護

進入渭河幹流的汙染物削減率符合總量控製的要求。渭河幹支流水體達到Ⅳ類標準,水質得到顯著改善,滿足各水功能區和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目標,現狀水質良好的河段、水域得到維持,城市飲用水水源區水質達到Ⅱ-Ⅲ類水質目標要求。

4.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基本控製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通過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入河泥沙1.1億t。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37萬km2,治理程度達到44.5%,其中多沙粗沙區治理麵積1.35萬km2.

第四節 基本思路和總體布局

一、防洪減淤

基本思路:以排為主,攔排結合,水沙兼治,綜合治理。

通過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加強河防工程建設,疏通排水通道,增加幹流排洪能力;充分利用支流水庫防洪和攔沙庫容,攔蓄洪水泥沙,在控製洪水的同時,調整水沙關係;保證輸沙用水,並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渭河流域防洪減淤是一項係統工程,要在全麵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理。

防洪減淤的總體布局是:以渭河下遊治理為重點,對堤防進行加高、加固,對幹流河道進行整治,提高抗禦洪水和河道排洪輸沙能力;上中遊以城鎮等重要防洪河段為重點,進行堤防建設。對防洪問題嚴重的南山支流,以堤距展寬為主進行治理;進行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安建設;興建東莊水庫攔減洪水泥沙。為減少渭河下遊河道淤積,通過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渭河彙流區入黃流路調整及綜合治理措施,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實施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黃;中遠期利用引漢濟渭、南水北調西線、引嘉濟漢等調水工程增加水量,利用黃河幹流古賢、磧口等控製性水利樞紐調水調沙,降低潼關高程。完善水文測報、洪水調度等非工程措施。初步形成渭河流域防洪減淤體係。

二、水資源配置與保護

基本思路:節水優先,治汙為本,合理配置,適度開源,加強管理。

建設節水防汙型社會,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強化生活和工業節水,立足本流域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圍繞節水治汙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節水技術改造,嚴格限製高耗水重汙染項目,加大汙染源治理力度,逐步實現汙水資源化。合理配置水資源,控製地表水的開發利用;限製地下水超采,實現地下水的區域采補平衡。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提高旱作農業生產水平;興建和完善水源配置工程,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抓緊做好從外流域向渭河流域調水的前期工作,盡早開工建設。嚴格控製入河排汙總量,加強流域水資源的宏觀調控,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質監測網絡,對省界斷麵水量、水質進行監測和監督。

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體布局是:以大中型灌區和大中城市為重點,全麵推行節約用水;加強工業汙染源治理和“十五小”企業關停的環保督查工作,在沿河城市建設一批生活汙水集中處理廠,加快汙水資源化工程建設,結合農業節水和水土保持控製麵源汙染。建設引紅(紅岩河)濟石(石頭河)、引乾(乾佑河)濟石(石砭峪水庫)和引漢(漢江)濟渭(渭河)調水工程,形成合理的配水工程體係;在水資源利用難度較大的地區興建集雨節灌工程和城鄉供水工程,解決城鄉人畜生活用水,發展旱作農業。建立和完善水量水質統一監測網絡。初步形成渭河水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體係。

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基本思路:防治結合,保護優先,突出重點,強化治理。

按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首先對已有治理措施和植被條件較好、水土流失輕微地區進行生態保護;人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要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水土流失區,以減少入渭泥沙、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以多沙粗沙區治理為重點,強化以淤地壩建設為主體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係。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總體布局是:在預防保護區,依法保護現有森林植被,鞏固和提高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在監督區,完善規章製度,建立健全以水土保持執法機構為主體的執法體係,加強開發建設項目的管理,嚴格實行水土保持“三同時”製度,有效遏製人為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治理區,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加強溝道壩係建設,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開展封山育林(草)、封坡禁牧,發揮生態自我修複能力。同時,建設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為水土流失預報、水土保持公告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第二章 綜合治理重點措施

針對渭河流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據規劃基本思路和總體布局,從防洪減淤、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四個方麵提出重點治理措施。

第一節 防洪減淤

渭河流域防洪減淤建設的重點是渭河下遊防洪工程體係建設、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渭河下遊防洪工程體係主要包括下遊河防工程建設、南山支流治理、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和支流涇河防洪水庫建設;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主要包括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渭河入黃流路調整和其他綜合整治措施。

一、渭河下遊

(一)減少渭河下遊河道淤積

減少渭河下遊河道淤積的措施主要包括: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加強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保證輸沙水量,提高輸沙能力;實施含沙量較高的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黃工程;開展水土保持減少產沙量。

1.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

渭河中下遊防洪工程建設與潼關高程(指潼關六斷麵1000m3/s流量相應的水位)關係密切。潼關斷麵是渭河下遊的侵蝕基準麵,也是計算渭河下遊設計洪水水麵線的邊界控製條件,潼關高程的升降直接影響渭河下遊河道淤積和防洪安全。

自三門峽水庫建庫以來,潼關高程經過了幾個階段的複雜演變,目前在328.5m左右。影響潼關高程的因素與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來水來沙條件、上下遊河段演變和河道邊界條件等有關,十分複雜。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必須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

(1)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

在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三門峽水庫承擔的春灌、防淩等任務可由小浪底水庫承擔,為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提供了條件。

為確定三門峽水庫適宜的運用方式,水利部專門成立了“黃河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研究”領導小組,安排開展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專題研究,參加研究的單位有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和黃委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利用實測資料分析、數學模型計算和物理模型試驗三種技術手段,從三個方麵開展了研究。首先,開展了影響潼關高程的因素及合理潼關高程確定的研究,通過實測資料分析水沙條件、三門峽水庫運用和河道衝淤等對潼關高程的影響,分析潼關高程與渭河下遊衝淤變化的關係,確定合理的潼關高程,其中潼關高程對渭河下遊的影響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和物理模型試驗進行研究。其次,通過物理模型試驗研究降低潼關高程的措施。第三,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和調查分析,研究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式對潼關高程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確定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的調整方案。目前,實測資料分析和數學模型計算研究內容已初步完成,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正在進行不同方案試驗,階段研究成果初步取得一些共識,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進行數學模型計算和物理模型試驗的同時,2002年11月-2003年6月,進行了降低三門峽水庫非汛期運用水位的原型試驗,試驗按照控製三門峽水庫非汛期最高運用水位318m進行。根據原型試驗資料初步分析,非汛期水庫按控製水位318m運用,回水末端在黃淤33-35(距壩81-89km)之間,泥沙淤積末端在黃淤32-33(距壩77-81km)之間,與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最高水位320.25m)非汛期相比,回水末端向壩前推進10-15km,淤積末端向壩前推進8-10km,潼關斷麵基本不受水庫運用水位(最高水位318m)的影響。大禹渡至墊頭之間泥沙淤積量明顯減少,由2002年的24%下降到2003年的9%(占潼關——大壩河段總淤積量的比例)。

鑒於目前各項專題研究工作正在進行,待專題研究成果提出後,將根據研究成果確定合理的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以利於潼關高程的降低。

(2)渭河彙流區入黃流路調整

目前,渭河入黃交彙口位置上提,與黃河主流大角度相交,造成黃河與渭河主流相互頂托,降低了渭河洪水對潼關河床的衝刷作用,增加了渭河下遊的防洪壓力,為此實施調整渭河入黃流路工程,以利於控製和降低潼關高程。

(3)其他綜合整治措施

抓緊研究並實施三門峽庫區大禹渡——稠桑河段裁彎疏導穩定流路、潼關河段清淤、潼三河段河道整治和小北幹流放淤等綜合措施治理,從增大河道比降、減少來沙、理順流路、控導主流等多方麵出發,千方百計控製並降低潼關高程。

2.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黃工程

曆史上北洛河曾經有過多次入黃和入渭的變化。目前北洛河在三河口入渭,距黃河約10km,由於黃、渭、洛三河洪水經常遭遇,北洛河來水含沙量高,受黃、渭河洪水頂托,小水大沙常在渭河入黃口形成攔門沙,加劇渭河下遊淤積。實施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黃工程,可以使北洛河泥沙不進入渭河,並改變三河彙流區河勢,減少在渭河口形成攔門沙的幾率,減輕渭河下遊淤積。

(二)渭河防洪工程

下遊防洪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幹流堤防加高加固、南山支流堤距展寬及堤防加固等。

1.防洪設計標準

根據國家計委1996年批複的《陝西省三門峽庫區渭、洛河下遊治理規劃》,渭河下遊堤防設防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渭河下遊設計洪水位按照潼關高程328m+0.5m和50年一遇潼關洪峰流量23600m3/s相應水位333.94m確定。

鑒於潼關高程的降低需要一個過程,為保證當前防洪安全,並留有餘地,以現狀潼關高程作為渭河下遊堤防設計標準的依據。按照潼關高程328m+0.5m,並考慮2010年水平渭河下遊淤積,依據渭河幹流沿程各級洪水設計洪峰流量推算渭河下遊50年一遇水麵線。

2.渭河下遊幹流堤防

渭河下遊防洪保護區內人口171.69萬人,耕地47.48萬畝,有鹹陽、渭南等大中城市及西安部分郊縣(區)。根據不同的保護對象,確定各堤段堤防級別。除耿鎮和北田堤段保護區較小、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外,其他堤段防洪標準均為50年一遇,堤防級別分別為4級和2級。

(1)堤防加高。結合堤防的實際情況,確定渭河下遊各堤段的設計超高,左岸鹹陽至高陵和臨渭區至大荔為2m,高陵至臨潼區為1.5m;右岸鹹陽至西安和臨渭區至華縣為2m,西安至臨潼區為1.5m。考慮交通和搶險需要,堤頂寬度采用8m。堤防邊坡采用1:3.

根據渭河下遊現狀堤防的高度、寬度和邊坡情況,規劃加高培厚大堤長度148.59km,其中左岸64.67km,右岸83.92km。

(2)堤防加固。堤防加固以錐探灌漿為主,部分堤段采用淤背或黏土斜牆。共安排加固堤段長161.06km,不同措施的加固長度分別為:錐探灌漿104.11km,淤背15.66km,後戧41.29km。

(3)防汛道路及附屬工程。防汛道路按四級公路,建設防汛道路四條,長14.31km。堤頂硬化采用碎石路麵,硬化堤段長149.72km。拆除廢棄的穿堤放淤閘、排水涵洞等28處。新種、更換防浪林133.73km。

3.南山支流治理

335m高程以上南山支流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設防,尾閭段按渭河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考慮到支流洪水和渭河洪水遭遇及渭河倒灌情況,最終按20年一遇洪水與渭河10年一遇洪水遭遇的水麵線和渭河50年一遇洪水水麵線的外包線設防,相應堤防工程級別為四級。335m高程以下南山支流按10年一遇洪水設防、尾閭段按渭河5年一遇洪水位進行複核,相應堤防工程級別為四級。堤頂超高均為1.2m。

根據南山支流的洪水特點和泄洪要求分析,規劃主要采取擴寬堤距增大過流斷麵、堤防加高加固等措施。安排對石堤河、羅紋河、方山河、遇仙河、羅夫河等擴寬堤距,增大過流斷麵,歸順河勢;對其他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加固。共安排加高加固堤防長度70.5km,新建堤防長度50km。為滿足防汛搶險交通需要,赤水河、方山河堤防堤頂寬度兩側均采用8m,其餘支流堤防一側為8m,另一側為6m。

4.河道整治

根據渭河下遊河道整治多年來的經驗,規劃采用微彎型方案進行治理。

整治流量:鹹陽鐵橋——耿鎮橋河段采用1800m3/s,耿鎮橋——赤水河口河段采用3500m3/s,赤水河口以下河段采用3000m3/s。整治河寬:耿鎮橋以上河段700m,耿鎮橋——赤水河口段600m,赤水河口——渭淤6斷麵500m,渭淤6斷麵以下4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