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渭南市渭河流域水資源利用防洪保安和環境保護情況的彙報(1 / 3)

我市地處陝西關中東部,市域麵積1.3萬平方公裏,轄兩市一區八縣和渭南經濟開發區,全市總人口539萬。渭南曆來是陝西最優的農業生態區。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糧食一直占全省1/5,棉花占3/4,蘋果占1/3,有陝西“糧倉”、“棉庫”和“果庫”之稱,在全省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目前已形成5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區)、1個優質棉基地縣和6個優質蘋果(梨)基地縣。最近又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十五”期間兩個大型優質小麥基地之一。渭南礦產資源豐富,形成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煤、鉬、金、石等儲量豐厚,原煤產量占全省的1/3,鉬礦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境內三座大型發電廠年發電量占全省的40%,全省最大的煤化工企業渭河化肥廠就建在渭南,渭南已成為全省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為主的新興工業基地。

“九五”期間,全市GDP年均增長9%,2000年達到了163.7億元。經過“九五”的努力,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00萬噸左右,以蘋果為主的果品產量超過130萬噸,城市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城區麵貌得到明顯改觀;境內交通幹線二級公路網絡基本形成;旅遊業、果業、涉農工業正在發展成為龍頭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取得新的進展。今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非公有製經濟,爭投資、上項目,擴大招商引資,切實治理投資與經濟發展環境,使全市國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健康的運行態勢。1-9月份,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0億元,同比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37億元,其中市縣項目完成投資23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5億元,同比增長4.8%。預計全年GDP可比上年增長9%。

渭南是一座新興的中等城市,是陝西省重點發展的城市之一。同時又是水資源缺乏和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曆年來,我們的水利防汛得到了中央和省上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今天,政協錢正英副主席一行親臨陝西視察,指導工作,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現就渭南水利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主要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水資源嚴重不足,且大氣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嚴重,洪水災害連年發生。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0.0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379立方米,耕地畝均247立方米,分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3和1/4,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和1/8.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水平低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絕對缺水線。同時,渭南又是全省防汛的重點地區之一。境內有黃河、渭河、洛河及較大支流27條,中小型水庫106座,威脅較大的山體滑坡180餘處。三門峽庫區涉及我市一區、二市、五縣的近50萬人口,百萬畝土地。由於庫區淤積嚴重,潼關黃河河床高程長期居高不下,河床大幅度抬高,河道狀況日趨惡化,工程實際防禦能力銳減,“小水大災”頻頻發生,防不勝防。加之庫區335米高程以下安置有10萬返庫移民,緊靠黃河、渭河居住,防洪設施簡陋,安全很難保證。特別是14條南山支流受渭河頂托倒灌和南山支流暴雨洪水的雙重威脅,幾乎年年決口成災,防洪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洪水災害一直是我市的心腹之患,成為製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

建國52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國家計委、水利部、黃委會、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渭南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不懈地開展了興水利、除水患的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投資向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項目傾斜的大好機遇,圍繞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城市供水方麵,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國債轉貸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了渭南南水廠、華陰市二水廠、渭南市城市應急供水工程等供水設施項目,這幾個工程建成後,使城市供水矛盾得到一定緩解。二是積極開辟新的水源地建設。我們沿渭河豐水區完成渭南北水廠立項,計劃投資1億元,使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10萬噸,目前已進入項目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階段。缺水情況較為嚴重的大荔、華縣兩個縣城的供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審批。三是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的保護。1999年我市全麵完成了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並得到省政府的批準。2000年,市縣兩級政府都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情況進行了執法檢查;試行了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季報製度,基本上保證了群眾飲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