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渭河洪災情況
8月24日以來,我省出現1961年以來首次大範圍、長曆時、高強度降雨過程。截至9月7日8時,全省降雨量100毫米以下縣11個,100-200毫米45個,200-300毫米43個,300-400毫米3個。寧陝、洛南、紫陽、鎮巴等4縣降雨超過400毫米。78個縣次降暴雨,寧陝縣最大降雨量達509毫米,僅8月29日8-14時降雨129毫米。受降水影響,全省54條河流出現洪峰,24條河流出現超警戒洪峰,4條河流出現超保證洪峰。特別是渭河下遊發生了有史以來曆時最長、水位最高、流量最大、演進最慢的洪水過程,給我省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災害損失。
(一)渭河下遊洪水形成過程
本次降雨在渭河下遊產生了三次洪峰。第一次洪峰主要來自涇河。8月24-26日,渭河上中遊地區特別是周邊甘肅慶陽、平涼地區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涇河景村水文站26日14時產生5220立方米/秒洪峰,與幹流鹹陽水文站26日7時1060立方米/秒洪峰彙合,27日12時30分在渭河下遊臨潼水文站生成3200立方米/秒洪峰,29日17時到達華縣水文站,洪峰1500立方米/秒,31日10時以3150立方米/秒洪峰出潼關。第二次洪峰主要來自渭河中遊。8月27-30日,流域出現第二次強降雨過程,渭河上遊林家村水文站8月29日17時洪峰流量1360立方米/秒,由於中遊支流洪水沿程疊加,30日2時鹹陽站洪峰達到5340立方米/秒(超過5000立方米/秒的保證流量),與涇河892立方米/秒流量彙合,31日12時在臨潼水文站產生5100立方米/秒洪峰,9月1日10時第二次洪峰到達華縣站,洪峰3570立方米/秒,於9月3日6時以3050立方米/秒洪峰出潼關。第三次洪峰是由於9月5-6日省內97個縣區的強降雨產生的,6月2時在鹹陽再次出現3700立方米/秒的洪峰,7日12時臨潼水文站洪峰流量3350立方米/秒,8日18時華縣水文站洪峰流量2290立方米/秒。
(二)渭河下遊洪水的主要特點
這場洪水創四個曆史之最。一是曆時最長。華縣站洪水持續17天以上,比1954年華縣站7660立方米/秒洪水曆時超出12天。二是沿程水位達到曆史最高。鹹陽水文站、華縣水文站洪峰量級均為2-3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水位卻分別比曆史最高水位高出0.48米和0.51米。華縣站水位比1954年洪水還高3.95米。三是總體洪量為曆史最大,達到23.21億立方米,比1954年洪水多出9.31億立方米。四是演進速度為曆史最慢。華縣到潼關河道長74.7公裏,第一次洪峰演進41小時,第二次洪峰演進48小時,比正常洪水演進時間6-9小時超出39-42小時,為曆史之最。第三次洪峰將更加緩慢。
(三)災情
渭河下遊幹支流堤防決口損失嚴重。受高水位的長時間浸泡,渭河下遊幹支流堤防多處出險。8月31日23時,渭河尤孟堤段發生決口。9月1日2時,羅紋河東堤發生決口。9月1日9時,石堤河東堤發生決口。9月1日5時、14時,方山河西堤、東堤先後發生兩處決口。9月8日22時,羅紋河西堤距入渭河口200米處發生決口。9月9日4時,羅紋河東堤距渭河大堤30米處再次發生決口。9月10日2時,方山河西堤距渭河50米處發生決口。由於支流決口造成30萬畝農田被淹,近30萬群眾被迫撤離轉移。倒塌房屋19.19萬間,損壞機電井6026眼、抽水站11座、橋6座、堤防98.7公裏、公路102公裏、輸電線路135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