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改完善《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意見(1 / 2)

陳雷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整個流域涉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自治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區域。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2000年10月和2001年10月,錢正英副主席兩次率團對渭河流域進行考察,並形成了《關於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的調研報告》。2001年12月,溫家寶總理對調研報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將渭河綜合治理列入重要議程,並強調首先要進行充分論證,做好規劃。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陝西省呈報的關於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對規劃報告進行論證,抓緊研究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水利部對渭河流域規劃和治理工作極為重視,汪恕誠部長多次聽取有關工作情況彙報,對規劃編製和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黃河水利委員會會同陝西、甘肅、寧夏三省(自治區)水利廳,在進行大量研究論證和協調工作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和征求各方麵意見,編製出了《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送審稿)。在對該規劃進行正式審查前,今天我們在這裏召開《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專家座談會,邀請多年從事水利工作和關注渭河治理的錢正英、潘家錚、徐乾清等院士及有關資深專家到會指導,以充分聽取各位院士和專家的意見,進一步對規劃報告進行修改和完善。參加這次座談會的還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有關單位的同誌。下麵,我講幾點意見。

第一,製定《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對促進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渭河流域水利發展曆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前,已建成引涇、洛、渭等“關中八惠”。新中國成立後,渭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治理,加強了防洪工程建設,興建了一批水庫、城鄉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形成了以自流引水和井灌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灌溉供水網絡。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下遊河道淤積導致防洪壓力增大等問題日益突出,造成“上遊水少,中遊水黑,下遊淤積”的局麵。目前,有限的水資源已成為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正如《關於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的調研報告》所指出的,渭河流域當前是以超采地下水、減少衝沙水、犧牲生態水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今年渭河流域發生自1954年以來的較大洪水,進一步暴露了流域防洪體係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今年8月以來,渭河連續發生六次洪水,華縣洪峰流量3570立方米/秒,隻有1954年洪峰流量的47%,但洪峰水位卻比1954年高出3.95米,成為新的曆史最高洪水位,堤防潰口11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60億元。因此,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建立比較完善的防洪減災體係,合理開發、利用和配置水資源,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對加快西部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渭河流域的用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促進渭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利部從2001年底開始組織《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製工作,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牽頭成立了規劃協調領導小組,組成了由黃委會設計院和三省區有關單位參加的規劃編製組,在規劃編製中,一是重點解決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摸清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條件和供、用、排、耗之間的轉換關係,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流域內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按照節水優先、治汙為本、合理配置、適度開源、加強管理的原則,提出水資源綜合利用和保護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二是重點解決渭河防洪問題,按照以排為主、攔排結合、水沙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潼關高程控製、三門峽庫區綜合治理以及渭河中下遊綜合整治等方案和措施。三是重點解決生態環境和水土流失問題,按照防治結合、保護優先、突出重點、強化治理的原則,確定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和任務。規劃編製組注意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與協作。2002年9月,規劃編製組完成了規劃報告初稿。隨後,水利部組織了專家谘詢,召開了規劃協調會,由水利部水規總院對規劃報告中的水資源及耗水量等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複核。在各有關方麵的共同努力下,規劃工作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完成了規劃總報告、四個附件和四個專題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