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渭河治理(1 / 2)

陳雷

去年10月17日,水利部在京西賓館召開《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專家座談會,在座的許多專家和代表參加了會議,並就渭河治理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根據會議紀要及專家們的意見,規劃編製組的同誌們進一步對規劃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並從加快渭河治理出發,把《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改編成《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按照《水法》規定的審批程序,今天我們邀請徐乾清、陳誌愷、韓其為院士、有關資深專家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省區的領導及代表,共同審查《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研究和探討渭河治理的大計,以進一步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盡早上報國務院審批。下麵,我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充分認識編製渭河流域治理規劃的重要意義

渭河流域涉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自治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區域,在黃河治理開發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汙染、水土流失、下遊河道淤積導致防洪壓力增大等問題日益突出,造成了“上遊水少,中遊水黑,下遊淤積”的不利局麵。當前,幾乎可以說,渭河流域是以超采地下水、減少衝沙水、犧牲生態水為代價來換取發展的。去年汛期,渭河發生六次洪水過程,造成堤防多處潰口,直接經濟損失近28億元,進一步暴露了渭河流域防洪體係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表明了渭河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解決渭河流域的諸多問題,必須以規劃為指導;開展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必須以規劃為基礎。因此,編製《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明確治理目標、建設內容、有關政策措施,對搞好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保障渭河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渭河治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渭河治理。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部分代表和委員再次呼籲加快渭河綜合治理。水利部對渭河流域治理和規劃編製工作極為重視,在《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編製完成後,汪恕誠部長多次聽取規劃工作彙報,並於去年12月17日專門主持召開部長辦公會,專題研究潼關高程降低目標、近期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和渭河治理措施;對渭河流域近期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今年1月15日,國務院領導同誌在專門聽取水利部關於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等問題的彙報後,明確要求抓緊完善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正式報送國務院審批。

二、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渭河近期重點治理工作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今後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人大期間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麵、係統、深入的論述,提出做好水利工作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節約資源的觀念、保護環境的觀念和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十分複雜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全麵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渭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和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確定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的基本思路、總體布局、治理措施和建設安排。在規劃中要重點考慮和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渭河治理要堅持遠近結合,抓好當前,兼顧長遠。去年渭河洪水,造成了較大的洪澇災害損失。實現渭河的長治久安,必須在規劃的指導下,根據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建設內容和工作原則,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分輕重緩急實施。根據去年《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專家座談會的意見,為加快渭河綜合治理步伐,本次規劃明確渭河幹流堤防的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近期按照潼關高程加高半米設防(即328米+0.5米)進行建設,今後進一步降低潼關高程後,可以作為增加安全儲備。這樣安排,兼顧了當前與長遠,有利於加快渭河中下遊的防洪工程建設,有利於提高渭河的防洪能力。

第二,堅持節流與開源並舉,解決渭河水資源短缺問題。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是製約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問題。解決渭河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必須加大節水、治汙和中水回用的力度,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渭河流域主要是資源型缺水,從根本上解決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還要進行跨流域調水。近期應優先考慮引紅濟石、引乾濟石和引洮濟渭等難度不大的調水方案,抓緊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盡早開工建設。同時,也要認真研究論證其他跨流域調水方案。目前,不少專家對跨流域調水方案獻計獻策,使我們可以在論證調水方案中集思廣益。下一步,要在國務院批複的《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及《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的總體安排下,進行項目論證階段的多方案可行性比較,同時抓緊組織開展引江濟渭入黃的專題研究和論證工作,緩解渭河水資源短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