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先
從10月15日至19日,我們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發展考察小組,在省政府有關廳局領導與專家的陪同下,先後考察了渭南市大荔、華陰,西安市藍田、周至,寶雞市眉縣,鹹陽市禮泉、永壽、彬縣等八個縣的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設施建設、渭河庫區綠化,以及黑河、石頭河和岱峪水庫的建設和綠化、渭河北坡綠化、渭北旱塬小流域治理和農田基本建設等20多處,行程1500多公裏,省林業廳、農業廳、水利廳、水保局還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林業建設,以及發展生態農業的規劃設計資料與經驗。下麵,謹將我們這次活動中取得的一些認識與對策建議彙報如下,共分六點。
一、渭河流域的缺水、水汙染、泥沙淤積,以及由泥沙淤積引發的下遊洪澇災害問題,已經發展到十分嚴峻的程度
渭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十分必要,十分重要,符合渭河流域的客觀實際,也是渭河流域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我們認為,搞好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對於促進關中經濟區可持續發展,實現西部大開發的整體目標,完成黃河流域的治理任務,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把生態環境建設列為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是完全正確的
通過考察,大家感到渭河流域各市縣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努力,雖然在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麵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取得了一些寶貴經驗,但是整體來看,流域內林草植被偏少,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林木質量不高,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水土流失仍很嚴重,幹旱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的合理利用程度低,節水措施尚未全麵落實等問題仍很嚴重。同時,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整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不高,一些市縣財政收支仍是赤字,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自我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能力不強。因此,我們建議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到渭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之中,由國家給予專項投入。
三、關於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根據《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指出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結合渭河流域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當是以保護、改善與合理利用流域水土等自然資源為核心,以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對渭河流域從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發展的角度,可分為三個類型區:
(一)渭北高原溝壑區
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龍頭,統一規劃,加快基本農田建設,發展旱作農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發展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果業和舍養畜牧業,林草植被建設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力爭把目前的土壤侵蝕模數侵蝕模數:指每平方公裏每年流失的土壤量,單位為噸/平方公裏·年。由3000噸/平方公裏·年降低到允許的程度,即1000噸/平方公裏·年。
(二)渭河平原區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田林網建設,完善灌溉設施,井渠結合,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大力提倡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渭河南岸秦嶺北坡
以增加植被麵積、提高林分質量,保護與培育水源涵養林為主,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堅決製止陡坡耕種,控製水土流失,在有山洪、泥石流發生危險的溝道,劃分山洪、泥石流危險區,妥善遷移與安置危險區內的群眾,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力爭由目前的1500噸/平方公裏·年的土壤侵蝕模數降低到允許的水平,即500噸/平方公裏·年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