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背影

從風陵渡沿黃河岸邊驅車行駛,潼關老城很快進入視野內。

潼關地處陝西東端,南障秦嶺,北阻黃河,東連函穀,西拱華山,這個由山川自然組成的軍事要塞,曆來被譽為“三秦鎖鑰”“四鎮咽喉”的天險重關。古人曾慨歎:人間路止灣關險。《山海關誌》有“畿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為首”。

隻是在今天看來,用廢城作喻似乎對這座古城更顯恰當。黃河岸邊的古潼關遺址,唯有一塊黑色石碑清晰記載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石碑身後被指為遺跡的城牆,則是剝去了青色城磚的殘垣斷壁,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金陡關遺失

“潼關古城建於唐天授二年(691),城牆係北傍黃河,南依山勢而築,城內包括麒麟、鳳凰、硯台、象山四山,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城牆全係磚石砌成,特別是東門至北門段城牆,因截阻黃河衝擊,在水下十餘米深處,打有梅花樁,樁上均以大鐵鈀釘鉚扣而成,全長一千餘米,名曰漢台。”今年50歲出頭的潼關縣文物旅遊局局長李文佑,談及潼關曆史條理明晰。

在李文佑看來,被外界譽為“金陡關”的潼關古城的消亡,擊碎了他童年美好的記憶。“過去我家在老縣城西街解放路入住,屋後就是黃河,記事起每每到發洪水時,家裏就扯出一根電線,為河灘上抗洪防汛的人照亮。”

或許是同所從事的工作有關,李文佑更願意詳解這座古城在防禦上的特色。他說,康熙曾譽潼關是天下第一城,其實絲毫不為過,古城本身兼有的特點也全與禦故有關。潼關城東西走向是秦嶺,南北走向是黃河,與城相距30華裏之間一道禁溝連接,黃河、禁溝、秦嶺三者間形成天然屏障。在天然屏障護佑下,城牆遇山爬山,遇河過河,依托地勢增加險要程度,這體現在它的不規則性,整座城池既像馬鞍狀,又像是金元寶造型。

李文佑手指著辦公室牆上懸掛的城防圖說,古城有東、西、南、北四大門和小南、小北門,共六座城門,每門均有甕城,各門建築內有城樓,外有箭樓,為內外兩門,而且城門甕城與箭樓不似西安城一般呈四方形,而是斜線狀。由於潼河穿城而過,進出河口又分別建有城樓——水關,以防止敵人由水路攻城。同時,城內轄地4000畝,一半為房屋,一半是農田,即便敵軍圍城,也不擔心城內糧草告急,這樣的設計,真正算得上是固若金湯。

“潼關不僅有險要的自然形勢,且因地連秦晉豫三省,而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自中古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有史可考的兵事即達30餘次。例如,東漢末曹操、馬超之戰;中唐安祿山、哥舒翰之戰;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和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在潼關進行過殊死決戰。”從李文佑的敘述中,記者不難獲知他對這座古城的眷戀。

年已84歲的沈鈞海自詡為“古潼關癡人”,家住潼關老城秦東鎮南街村水坡巷1號。在老城提起他的名字,幾乎少有人不知道,特別是歲數大的老人。原因也簡單,在他收藏的相冊裏,有多幅潼關老城的相片,上年紀的人總願意從老照片中尋找曾經的記憶。在彎進沈老所住的窄狹小巷時,記者發現許多院落堆砌院牆采用的多是零碎的老城城磚。“一塊城磚重有19公斤,過去是這座老城的驕傲,現在剩下的就隻有這些。”

遷城之痛

在更多老人眼中,留戀最多的是老潼關城昔日的繁華。精神矍鑠的沈老描述說,當年一位來老城公幹的渭南專員曾感慨,潼關真是個好地方,建國前的女性都穿旗袍,大腿處開衩很大,再配一雙高跟鞋,洋火得不得了,一看就像是大城市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