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五年專項推動中央229億規劃渭河綜合治理(1 / 3)

春節,趙水利家新添了一個五門的大衣櫃,是在外打工的閨女從市裏買回來的。這是他家房子蓋好十年來第一次買家具。

趙水利覺得女兒純粹是浪費——“發大水又搬不走;還不得被水泡壞了。”

年過半百的趙水利是陝西省華陰市三門峽庫區一名返庫移民,1986年他帶領全家五口人,從安置地返回老家華陰市北社鄉土洛方村。

奮鬥了十年,終於在1995年蓋了個一磚到頂的三間平房。可是房蓋好後,他卻一直不敢買任何的家具。

2003年夏天,渭河洪水,北社鄉一片汪洋;2005年,渭河再次遭遇洪水,趙水利和全村人被政府安置在外一直住到冬天才回村。

“啥時候可以安心地躺在炕上不用擔心洪水,那日子就踏實了。”趙水利說。

“庫區人的願望十年之內有望實現。”全國政協常委安啟元說。

2006年1月19日,在陝西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召開期間,安啟元專門約見新聞媒體,宣布《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已經通過國務院審查及批複,將正式開始實施。

此前,他和數名全國政協委員已經連續五年提交提案,終於獲得結果。這讓這位曾當過省委書記的老人頗為感慨,“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我當書記時沒幹成的事,會在我當政協委員的時候幹成了。”

渭河的新春禮物

中央的財政投入確定為229億。“這是渭河史上也是陝西省曆史上獲得的最大一筆中央撥款。”

趙水利所在的渭南市有個說法,在任何政府部門當官都要懂防汛,否則就幹不下去。

“這裏每年汛期,大大小小的單位、工廠、學校都要上堤,五米一人排開,晝夜守在大堤上。”華陰市市長鄭西武說,誰也不知道每年的洪水一共帶來多少損失,但是每到汛期,“二華”(華縣、華陰市)就得癱瘓。

渭南市瀕臨渭河。這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支流,被譽為“陝西的母親河”,它自西向東,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流域總麵積13.5萬平方公裏。

按陝西省誌介紹,渭河流經陝西的這一帶,被稱為關中地區,這裏集中了陝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業總產值。

“晚來清渭上,疑似楚江邊。漁網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安啟元出生在渭河邊上,在他幼時的記憶裏,渭河還是一條地下河,水很清,很少有水災。

但這種景象在上世紀60年代起發生了改變,此後愈發嚴重。1996年7月,渭河流域再次發大水。時任省委書記的安啟元穿著雨靴沿著河堤走,從渭南走到華陰一路察看災情,“我感到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就開始關注渭河。”

1998年,安啟元卸任省委書記,成為陝西省政協主席。2000年“兩會”期間,他以全國政協常委身份向大會遞交《改變三門峽運行方式,綜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

此後,他又連續四年提交相關提案,直至傳出渭河治理已進入實施程序的消息。

根據規劃,國家在2010年前,用十年左右時間,安排投資229億元進行渭河綜合治理,其中在陝投資約為160億元,占總投資的69%,其中涉及水利方麵的投資133億元。

安啟元介紹,這個治理規劃,從設計到出台,花了四年時間,大的修改前後就有四次,中央的財政投入也是多次論證,從最早計劃的20個億增加到217億,最後又確定為229億。

“這是渭河史上也是陝西省曆史上獲得的最大一筆中央撥款。”他說。

最窮的庫區

每次渭河發大水,安啟元都要去災區,“我發現,關中最窮的地方是在三門峽庫區。”

“渭河邊上的人民太苦了。”安啟元說,這正是他五度提交提案的動因。

每次渭河發大水,安啟元都要去災區,“我發現,關中最窮的地方是在三門峽庫區。”

趙水利就住在三門峽庫區內。半個世紀前因為修建三門峽水庫,關中平原100萬畝土地被淹沒,其中耕地75萬畝。他的家鄉華陰市北社鄉土洛方村就在其中,全村人被統一安置在了渭南市臨渭區憑信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