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廉價石油供給的基礎上,最便宜時每桶原油價格僅為1美元。不過,自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戰爭爆發後,這種廉價石油供給的時代結束了。阿拉伯石油生產國通過單方麵提高油價、限產和開展石油國有化運動,以及成立石油生產輸出國組織等政策,奪回原油價格的決定權和石油資源的主權,結束了二戰後西方國家任意掠奪第三世界廉價石油的時代。阿拉伯世界的聯合行動引起石油供給危機和價格的暴漲,導致西方國家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後,世界原油價格上下波動,但總趨勢不斷上漲。到2008年8月每桶石油最高時價格超過147美元。1975年、2008年在石油價格最高漲後爆發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盡管危機爆發還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但危機相伴高油價到來的現象卻發人深省。
油價與生產、油價與宏觀經濟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油價未來的走勢如何?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又何在?中國能源現狀怎樣?中國石油進口需求的增加與國際油價的波動是否存在相關性?中國石油淨進口是否對本國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油價波動及他國石油政策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及外交政策會產生什麼影響?在維護中國能源保障、經濟安全方麵現存的體製或政策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在能源安全方麵政府應采取哪些措施?等等。帶著這些問題,2007年我先後以《能源價格變動與經濟安全問題研究》以及《國際油價變動趨勢與中國經濟安全問題的實證分析》申報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08年12月首先完成前一課題,並於次年出版了《能源價格變動與經濟安全》著作。其後在此研究基礎上又於2010年9月完成後一個課題。現在修改成書,由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與前一本書相比,該書在內容和數據上有了一定的擴展和更新,尤其是糾正了前一本書因多人參與執筆、數據來源多方麵而產生的不一致現象,特別是從數據到出處的錯誤或不詳。考慮到本書的篇幅和讀者群,原提交的研究報告中的一些實證內容和運算過程在此書中被節略了。
就本書的研究重點看,關注的是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趨勢及對中國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影響,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未來走勢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二,中國石油進口需求的增加與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相關性、中國石油淨進口對本國經濟安全的影響;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以及其他國家的石油政策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及外交政策的影響;第四,中國能源狀況及維護能源保障、經濟安全政府應采取的措施。
本書主要由本人撰寫,部分內容取之前期課題成果,並作了一定的修改。其中對本書章節內容作出貢獻的有:
譚蓉娟博士:第一章第一節“三”中的“3”和“4”、第三節;第七章第三節。閆建勍博士:第二章第三節中的“二”,第四節中的“二”。張燁博士和胡倩博士: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中的“二”。趙洪斌博士:第一章第二節“一”中的“2”,第五章第一節的“一”和“二”中的“1”,第二節、第三節。韓軍博士:第一章第二節“一”中的“8”;第五章第一節“二”中的“2”和“3”。陳琳博士:第七章第一節。韋有周博士生:第三章第三節中的“一”。
林玨
2010年10月
§§第一章 基本概念與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