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經濟安全測度指標體係(1 / 3)

影響經濟安全的因素很多,這裏從能源安全,主要是石油安全角度考察經濟安全測度指標。這些指標在本書最後將被用來進行實證分析。

一、能源因素相關指標

(一)石油自給率(Y)

石油的自給率主要反映石油總需求中有多少不是通過貿易方式從國外獲取的比重。一般來說,一國石油自給率的下降,意味著風險因素的增多和不安全程度的提高。其公式:

Y=1-(Qi-Qe)/ Qc

式中:Qi為石油進口量,Qe為石油出口量,Qc為石油消費量。(二)石油價格波動係數(P)

價格波動是石油安全隱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持續的油價波動會影響到一國石油安全政策的取向。表示油價波動的指標有多種,這裏選擇某一時段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的差與平均價的比作為衡量價格波動的指標。其公式:

P=(Ph-Pl)/ PA

式中,Ph為一定時間內的石油最高價,Pl為一定時間內的石油最42——

低價,PA為一定時間段內的石油平均價。

(三)石油保障度(B)

該指標主要測定的是石油安全的國內基礎,即目前剩餘的石油可供消費的時間長短,也可以叫做儲采比,表明在外界能源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國內能源的可支撐程度。其公式:

其中,K為石油綜合回收率,Rs為石油的剩餘可采儲量,Rc為石油的消費量。

(四)石油進口份額(F)

石油進口份額主要反映的是一國石油進口量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比例。如果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量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過大,石油供應的穩定性就極易受到國際市場任何一次小波動的影響。其公式:

F=HM/ Wt

其中,HM為本國石油進口量;Wt為世界石油貿易總量,它等於各國石油進口量之和。

(五)石油儲備率(S)

石油儲備率是考察石油儲備狀況,是石油安全指標體係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其公式:

S1=SR/ SAC

其中SR為石油儲備量,SAC為石油日均消費量。S1計算出來的是石油儲備量可供消費的天數。或者采用下列公式:

S2=SR/ SC

其中,SR為石油儲備量,SC為石油消費量。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儲備的石油量占消費量的百分比。一般而言,石油的儲備率都用儲備的石油量可供消費的天數來表示。

(六)石油進口集中度(C)

石油進口集中度主要是反映石油進口來源地的集中程度,如果石油進口集中度高,表明石油進口來源太集中,不利於分散風險。石油進口集中度實際上是反映供應來源的多樣化程度。其公式:

其中∑Hmi為本國來自前i位國家石油進口量之和,一般取前三國的進口量;∑HMN為本國總的石油進口量,也可寫作:

二、政治因素相關指標

石油安全問題受到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這些政治因素主要有:

(一)石油地緣政治格局變動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9.11”事件發生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較之冷戰結束之初更為深刻和廣泛的變化。國際戰略力量對比的不均衡性和不穩定性,世界形勢和安全環境的脆弱性和多變性,使得無論是國際石油的勘探、生產、貿易、運輸、價格等都處於不確定狀態。例如,未受聯合國授權的伊拉克戰爭,使得石油價格持續上升。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政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二)國際衝突格局變化

冷戰後取代美蘇政治對抗的是由各國對石油、淡水、礦物和木材等資源的爭奪引發的各種利益對抗,尤其是在西起波斯灣,北至裏海,東達南中國海的這樣一個大的“戰略三角”地區,石油分布非常集中,各國石油戰略目的相互重疊而利益卻相互衝突,構成今後數十年全球石油安全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

(三)對外關係穩定性

根據石油進口國與主要石油貿易國的政治關係穩固程度不同,可分成五個不同的等級:盟國關係、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般關係、緊張關係和敵對關係,分別對應不同的分數。

(四)內部穩定性

政治穩定性可以采用政治製度穩定性指數來評估。由於上述定量評估指數所需的數據難以取得,在評價時把政治的穩定度分為五個等級:非常穩定、穩定、較穩定、不太穩定和很不穩定。